到底讓不讓孩子上興趣班?
對於興趣這個話題之前聊過,興趣班目前基本是所有家長都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和抉擇。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必須有興趣才行,非要說出1234自己也說不上來;有的家長看著別人家的孩子武藝超群,那個內心焦慮的啊,所以你懂的;還有的家長覺得興趣班沒必要上,家就是最好的興趣班。拿我擅長的玩具來講,有一次一個家長說這個貼貼畫害人啊,抹殺孩子想像力啊。我想說世間哪有那麼多非正即邪的東西啊,每個事物都是多面性的,那個貼貼畫我看就很好,鍛煉耐性和專注力啊。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些特別有藝術天賦和天馬行空的孩子專注力相對都較差一點,但你能說一個有專注力而沒有藝術天賦的孩子,以後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嗎?或者一個沒有專注力而有想像力的孩子以後就不行?所以適合你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她並不需要和別人一樣的“優秀和全面”。下面是一個媽媽對興趣班的切身感受,也許值得大家借鑒學習。
文/月生媽媽,座標湖南長沙,雜誌主編,家有男寶5歲,mom粉絲約稿
孩子要不要上興趣班這事兒上
我選擇了“妥協”
孩子馬上5歲了,除了足球班,我還什麼班都沒有報。
一是覺得不著急,孩子還小。。。
二是挑選興趣班太麻煩,不知道學什麼好。
但是看著幼稚園裡各種秀才藝的場合,我家寶寶一直是吃瓜群眾時,我覺得事情不太對。。。
1
為什麼要上興趣班?
我恐慌的不是說,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之類的。
而是,他發現班上每一個同學都有一件拿的出手的才藝表演,而他除了說笑話之外,什麼都沒有了,有了,了......
多麼尷尬的“與眾不同”!
2
我多想他跟大多數一樣,而不是屢屢"與眾不同”。
即使50%的孩子都是簡單地彈琴;另50%是簡單地唱歌、跳舞。然,你的孩子不會,站在人群中,那就不是“與眾不同”可以解釋的痛了。
足球、籃球、兵乓球不過是課外而已,然,你的孩子一直只是個替補,不懂球場術語,站在球場上,那就不是“與眾不同”可以解釋的痛了。
擊劍、冰球、騎馬、高爾夫、國際象棋等等已成為熱門,然,你的孩子看見後卻驚在原地,看著朋友們專業地在場上運動著,作為“吃瓜”的觀眾,孩子站在場上,那就不是“與眾不同”可以解釋的痛了。
不要求以上全部都會,太不現實了,但起碼孩子在這三種情況中,至少要有一項不是“與眾不同”。
3
然而,我也並不想太盲目。
之前的習慣是,一家一家興趣班去試課!
太要命了,銷售沒完沒了的叨叨能讓你瘋掉。
朋友說,第一節試課的老師,都是招牌老師,正式上課是不是這個老師,全看運氣。
最可怕的是,孩子一節課,也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
我真的不知道給他報什麼班?問他,他全部都好喜歡!
徹底抓瞎ing......
4
最近,有一個耶魯大學的天賦自測非常火,據說很多媽媽都在據此挑選興趣班。
突然感覺看到一絲曙光照了進來!
來自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研究了一種“多方面”的測驗,列出了20項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正常表現,從這些小的行為中,可以發現孩子的天賦所在。
20項行為如下:
如果孩子在1、8、17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具有語言才能的孩子,父母應該常請他描述一些物件,一件事、一個自然現象等等,並經常給他提供這方面的書籍。
如果孩子在6、12、18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樂才能。
這類孩子在很小的時候(2、3歲)就特別注意傾聽有規律的聲音,只要有音樂出現,他就會瞪大眼睛專注地聆聽,這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專注程度,連七八歲的孩子都比不上。這表明他在音樂方面潛能很大。
如果孩子在3、7、15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數學、邏輯方面有天賦。
他喜愛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關係。如果給他一些完全混亂的玩具,他會分門別類地把它們歸類。這種孩子,也許他上學後的數學成績並不理想(這可能由於他對講述的課程語言方式不適應,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這方面的潛能是不應懷疑的。
如果孩子在4、11、13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間方面的才能。
他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對繪畫、機械組裝有濃厚了興趣。應該多帶他去遠行,並從小讓他做畫地圖的遊戲。
如果孩子在5、9、14條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體動覺才能。
通常運動員和舞蹈家都有這方面的天賦。
如果孩子在10、16、20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認識才能。
通常劇作家或者導演會有這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在2、10、19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很好的認識他人的才能。
這類孩子對自我和別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判斷和反省,具有與人交往、溝通、組織方面的潛能。
不管怎麼樣,看到這些,我覺得對孩子起碼有了一個最初步的認識!對於我報興趣班,提供了一條很有用的“康莊大道”!
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天賦所在項,讓他有的放矢優先接觸與之對應專案的興趣班,從中發現孩子到底擅長和喜歡做什麼事情。他也會從中獲得更多的自信和快樂。
6
相信大家身邊,一定不乏這樣的媽媽,放學後,不是陪著孩子在彈琴、就是在擊劍館;不是在唱歌、就是在冰球館。週末,全天都在安排。
你以為孩子肯定很可憐,對不對?!我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情問孩子,他居然回答說,很好玩啊,很,好,玩,啊!
不止一個孩子這麼說,反正在家也不讓玩ipad,看電視,還不如跟朋友玩玩冰球、擊擊劍。至於,彈琴和跳舞,也不過是剛開始的時候太過無聊,等會彈曲子了,會跳一小段了,還挺有意思的,特別是有人在場聽,有人鼓掌,感覺還不錯。
天啦嚕!現在的孩子,都已經開始這麼高段位的幸福了!
你還在說我是個杞人憂天、無病呻吟的老媽嗎?!看著現在孩子當彈琴、唱歌、跳舞、踢球、擊劍不再是興趣班,而是生活日常時,我不得不產生極大的“從眾”。
我還是那句話,我不指望培養出一個大家,也不為天才而活。
只是想讓孩子根據天賦能挑選到他喜歡的興趣,學得高興,又不會跟同齡人拉開距離,保持同樣的話題、同樣的步伐、同樣的節奏,也會更好融入社交,會更高興。
我已經決心要踏上了帶娃上興趣班的“尋常路”了!
記得有一次
和一個朋友探討“興趣班”這事時
她的幾句話,也是驚著我了
“別以為別的媽媽都是傻子,就你聰明”
“現在不學,後面都是要還的”
。。。
企鵝君曰:
我是比較同意作者觀點的,在有條件和孩子喜歡的前提下選擇性的上1、2個,這要求父母需要具備一種能力——發現孩子的天賦,但是當你發現後一定不能帶有強烈的目的去揠苗助長,這樣只會讓他遠離這種天賦。你應該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最感興趣的方式去享受自己的天賦帶來的樂趣和自信。由於目前年輕一代的父母正好整體處於一個十字路口,對上一輩的教育方式不認可,但自己也沒有系統的教育理念,只能邊摸索邊實踐,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父母焦慮,他們焦慮也許並不是因為孩子不夠優秀,而是她們喜歡拿別的孩子作為參照對象,在他們心中有一個優秀的“標準”。就像你看到一個2歲的孩子認識100個字,而自己的孩子連說幾句話都說不清楚,相信內心會很煎熬。其實這真的是大可不必,不必為自己的孩子稍後在這項能力上領先了就沾沾自喜(一些媽媽有時候一談到自己的孩子基礎能力超群時真的是停不下來啊),也不必為落後了一點就慌亂失措,因為對於智力正常的孩子這都是可以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後天反復訓練能夠達標的能力項,在孩子0-6歲你更應該關注他對世界的感知力:例如情緒的表達、對美好事物的感知、對自己小宇宙的認知等等,在6歲以後你應該關注他的感知力和學習能力,而不是用一個優秀的“標準”去限制他感知力和學習能力的發展,因為你太在乎結果就會忽略掉孩子在過程中所展現的天賦和努力,久而久之孩子務必會成為一個“優秀標準”下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