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聽話的孩子沒出息?

傳統的教育模式會壓制或削弱孩子的天賦。我的看法是,孩子過分“聽話”令人擔心,但是完全把“聽話”當成壞事也屬矯枉過正。


一、 聽話的孩子沒出息嗎?

從前的家長總是把聽話和好孩子等同,將不聽話和壞孩子等同起來。如今的家長已經慢慢有這樣的認識:聽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孩子,淘氣的孩子也不等於是壞孩子。於是新時代裡的老問題換了件外衣又出來了:如果孩子過分聽話,家長往往又開始擔心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大腦思維呆板,自信心弱,沒有大人的指令就不知所措。

其實,這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的分析。

二、 在校“聽話”是自我調整

像您所說的,孩子在家就活蹦亂跳,在學校很“乖”,其實,這是很正常的行為表現。

1、證明孩子對環境具有敏感度

孩子聰明的小腦袋已經意識到“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於是他願意在學校裡表現得更規矩、更聽話,這是進入集體生活後,孩子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的表現。也可以看出“學校”、“老師”在孩子心裡有著威懾力與約束作用。這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有積極作用的。

2、證明孩子對環境有調適能力

孩子的一生中,肯定會遇到環境變遷。一些孩子可以迅速適應新環境,很快地融入到環境中去,這種調適能力可保證孩子心情舒暢,進而讓孩子更好發揮自己的潛能。而另一些孩子不具備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他們更容易產生不自信丶恐懼、無助等不良的負面情緒,這會對身心的健康發展造成危害,還會抑制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發展。 

三、 把握行為規範的“度”

雖然應該接受孩子“家校有別”,但我們還應該關注孩子在家中及學校所接受的各種“行為規範”。因為如果這個規範的“度”把握不當,又會妨害孩子活躍的思維。

1、在學校太乖怎麼辦?

孩子完全只做老師說的事,與老師有不同的意見也不敢表達,甚至根本不會去探索與老師不同的觀念。這樣久而久之,孩子思維的活躍性會降低,很難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獨立思辨能力。所以,不應一味表揚“乖”的行動。

2、孩子敢想敢做怎麼辦?

當孩子大膽探索迸發出思考的火花時,家長和老師要抓住機會,給予孩子充分、及時的鼓勵。讓孩子感覺到,創造力被重視了,擁有自己的思考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您說孩子在機器人方面表現出的熱情,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和表揚。老師的這種正面的回饋,就會大大激發孩子對探究新事物的熱情。在不違反行為準則的前提下,極大程度地“放任”孩子與他人不同。

四、“合群”也要“特立獨行”

把握好孩子“集體化”與獨立性之間的平衡也很重要。以前,我們一味強調孩子要“合群”,而現在也可能會過分推崇孩子的“特立獨行”。

1、樹立集體觀念

進入“集體化”的學校生活後,孩子懂得“與他人相處相協作”的重要意義,並會約束個人的言行舉止。

2、保護孩子的自我個性

尊重思維的獨創性,保持個性的獨特性,不僅依靠孩子的天性,更有賴於家長、老師對他們創見性的肯定與激勵。

孩子應該有二面性,學習駕馭矛盾的二面體是他們學習社會交往的重要步驟。有控有馳,有松有緊,有內有外,一個成熟的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在孩提時代便應該有機會體驗和實踐。乖孩子不總是乖,熊孩子不總是熊,這才是孩子的真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