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過些年 將要消失的傳統老手藝人

在民間的手藝人是指以手工技能或其他技藝為職業的人,他們堅守著傳統的手工技藝,例如編織、木匠、制陶、手工刺繡等,為我們許多即將失傳的老手藝在民間的流傳作出了貢獻。“手藝人”的定義是相當寬泛的,只要嫻於一技,都可以被稱為“手藝人”,哪怕擅長的是開方抓藥、土木工程或資訊產業,七十二行,都能納入“手藝人”之列。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的"手藝人"。

 


俗話說,天下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每至紅爐生火之時,都是氣溫高燒,拉一陣風箱,可汗水滿頭,掄一番鐵錘,便會揮汗如注。那幾十斤重的大錘掄番起落,需要多大的力量與氣度。

 


小時候覺得他們嘴裡吹出的就是仙氣啊,要不然怎麼那麼神奇地吹出許多的小動物呢?


小時候最怕聽到"嘭"的一聲,然而卻又饞那香香的爆米花。

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在他們手中誕生……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這樣精緻且帶著余溫的"藝術品",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沒有電視電影的年代,大傢伙兒的最愛……


"抖、搭、拓、捺、甩、抓、推、扣、壓、磨"號稱十大手法,整個炒制過程全憑手工在一口特製的鐵鍋中上下翻飛,用茶農們的術語說,這叫"茶不離鍋,手不離茶"。炒茶人的手與我們一般普通人的手不同,非常的堅硬,手掌上還有一點淺淺的焦黑色,這是在炒茶時被鍋底的高溫所燙傷的疤痕。

 


一針一線,繡出最美中國風。


棉花逐漸變成一根細細長長的線。


牛馬也需要有一雙好"鞋"來保護好自己的四個蹄,在東北農村都叫"釘馬掌"、"釘牛掌"。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下面這些都是慢工出細活兒,雕琢出美麗的圖案。






這些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富含著中國漢族勞動人民辛勤勞作的結晶。





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所以常常需要修補。沒必要修的傘,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顧客買新的了。後來出現的鐵骨架布頂的避雨遮陽兩用傘,比較耐用,修傘行業因此也日益蕭條……

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些傳統老手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