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孵化需要的條件和孵化過程解析
鵪鶉人工孵化的重要條件
1. 溫度 溫度對孵化率和健雛率起著決定性作用。胚胎發育初期需要較高且穩定的溫度,發育後期需稍低的溫度。整批入孵可採用“前高、中平、後低”的方法供溫,溫度保持在前期(1~6天)38℃,中期(7~14天)37.8℃,後期(15~17天)37.7℃;分批孵化時,採用“前平、後低”的原則,如每隔5天入孵一批,那麼第一批入孵採用38℃,第六天即當第二批鵪鶉蛋入孵後調成37.8℃,以後再入孵幾批也同樣採取該溫度保持不變,15天落盤到出雛器後,溫度調到37.7℃;平面孵化機溫度可稍高一點。2. 濕度 孵化過程中,相對濕度應控制在55%~70%;前期和中期(1~12天)相對濕度在56%~57%;到13~14天,鵪鶉蛋需要排出羊水和尿囊液,相對濕度應在54%~55%;15~17天提高到65%~70%,可用溫水噴在蛋殼上,防止胚胎和蛋殼粘連。
3. 通風 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必須不斷地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孵化器使用動力通風,孵化初期通風量可小一些,後期加大通風量,把通風孔全部打開。要求孵化室內二氧化碳含量不超過0.3%。
4. 翻蛋 翻蛋可使胚胎各部位受熱均勻,有利於胚胎發育,並可避免胚胎與殼膜粘連,還有助於胚胎運動,是孵化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角度一般為45~90°。
5. 涼蛋 機器孵化鵪鶉可不用涼蛋。
6. 照蛋 照蛋的目的在於及時撿出無精蛋和死胚蛋,還可以觀察胚胎發育狀況。
7. 環境要求 要求孵化室、出雛室寬敞;設有上、下水道;通常室溫保持在20~25℃,出雛時溫度應上升到30℃;室內空氣相對濕度為50%~60%。
機器孵化法
①孵化前的準備。孵化鵪鶉所需的孵化條件和設備與孵化雞的基本相同,只是蛋盤的規格不同,孵化鵪鶉使用的蛋盤隔條間隔2.5釐米(比鵪鶉蛋的橫徑略小),而且孵化鵪鶉蛋的數量是入孵雞蛋數量的2.3~2.5倍。孵化室應做好通風、保溫。孵化前用10%的石灰乳粉刷牆壁,地面用3%的堿水刷洗,再用清水沖洗、晾乾,並將所有孵化用具洗刷乾淨,放入孵化室內。洗淨準備就緒的孵化器,還可以連同第一批蛋一起薰蒸消毒。孵化器除要洗刷消毒外,還要檢查各部件性能是否完好。種蛋經消毒、預溫後方可入孵。
②孵化期間的管理。孵化期間孵化室晝夜不能離人,值班人員應注意觀察、記錄孵化器以及孵化室的溫度、濕度、通風情況、機器的運轉,並負責翻蛋、驗蛋和出雛管理。
照蛋:在整個孵化期可照蛋1~2次。頭照在孵化5~7天時進行,這時如果蛋內呈透明的紅色,血管隱約可見,胚胎在靠氣室部位肉眼可見,則為正常的胚胎;蛋內呈透明青灰色的為無精蛋,有不規則血斑、血環、血線的則為死胚。頭照的目的是挑出無精蛋和死胚,觀察胚胎的發育情況,調整孵化條件。二照在孵化15天時進行,目的是撿出死胚蛋。照蛋時,正常的胚胎已經堵滿了整個蛋的空間,在氣室邊緣可看到閃動的羽毛,發育慢的胚胎氣室邊緣可看到粗大的血管,整個蛋是黑暗的,如果蛋內見半透明狀渾濁液體、有部分暗塊,則說明是死胚,應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