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並卵 這幾項交互設計就是用來擺設?
自從智慧手機由一塊觸控式螢幕來承載所有的資訊和內容,手機廠商就開始不斷地為其研發出全新的交互功能,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交互設計都能讓用戶用起來更稱心如意,以下這幾項功能或許足夠令人眼前一亮,但是在實用性方面就略遜一籌。
Edge Sense邊框壓感技術
儘管HTC這些年來可謂一蹶不振,但是其創新技術一直在行業的前沿,比如最早的全金屬機身設計、BoomSound雙立體揚聲器以及UltraPixel相機,而最近發佈的旗艦手機HTC U11也帶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3D水漾玻璃機身設計,視覺效果非常的驚豔。與此同時,HTC U11還加入了“擠擠更健康”的Edge Sense邊框壓感技術,想在交互方面帶來全新的嘗試。比如你可以通過按壓邊框,快速啟動相機,然後再次按壓邊框可進行拍照。
最近HTC官方還在YouTube頻道上傳了Edge Sense邊框壓感技術的演示視頻,從演示視頻,我們可以看到使用者
按壓手機邊框兩側可實現放大地圖、放大圖片、展開日曆、接聽掛斷電話、關閉鬧鐘、暫停播放視頻等功能,基本可以用單手完成上述的操作。
這樣的交互理念看似帶來了全新的體驗,但是比起常規操作,Edge Sense在交互體驗方面並沒有多大的提升。比如為了放大地圖,“雙指縮放”設計更符合我們的操作邏輯,因為我們還可以在指定位置通過雙指實現縮小放大功能。Edge Sense的推出難免有為創新而創新的嫌疑,如果使用頻率過低的話,這又會成為一項雞肋功能。
3D Touch壓感觸控技術
3D Touch功能首次出現在iPhone 6s,在對話模式上,從二維躍升到三維,帶來了全新的交互體驗。在當時外界認為3D Touch會帶來“二次交互革命”,不過後來卻被嘲諷為“蘋果再次發明右鍵”。如今幾年過去了,3D Touch功能依然是一項十分雞肋的功能,目前仍追隨著蘋果的也就只有魅族的3D Press功能了,並沒有像預期般會出現井噴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媒體爆出華為在馬來西亞註冊電子產品“4D Touch”的商標,這比蘋果的3D Touch還多一個D。我們還不確定這是否為3D Touch的升級版,4D Touch比3D Touch多了一個維度也有可能指的是時間,比如不同時長的按壓會擴展成更為豐富的功能。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而已,不過華為可別忘了華為Mate S的教訓,當年華為搶先蘋果的iPhone 6s發佈了搭載Force Touch功能的華為Mate S,結果華為Mate S不僅衝擊高端市場未果,還成為了新一代的跳水王。
人工智慧語音交互
如今有不少論調表示,語音交互遲早會取代觸控式螢幕,成為全新的對話模式。目前各家巨頭都在發力其中,微軟有Cortana,穀歌有Google Assistant,蘋果有Siri,亞馬遜有Alexa,看似擁擠一堂,但是目前還存在著較多的挑戰,蘋果的Siri不夠智慧、亞馬遜的Alexa和穀歌的Google Assistant很難進入國內市場、而跳過票的三星Bixby英文測試版最近才開始上線,中文版何時到來卻沒有具體的音信,因此想真正做到語音對話式的交互還是有較長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語音交互功能更適合在智慧家居市場發展,畢竟客廳是個相對較封閉的空間,相信會有更多人願意在這樣的場景下使用語音功能,而智慧手機的話,應該沒有多少人願意在公開場合喊出“嘿,Siri”。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蘋果會跟風推出Siri智慧音箱HomePod,畢竟這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風口。
雙屏交互
關於雙屏(主屏和副屏)交互設計,科客此前有談及過,無論是LG V10、LGV20以及HTC U Ultra的前置副屏,還是傳聞中的魅族Pro 7的後置副屏,都是雙屏交互的一種體現。在休眠狀態,副屏可以顯示時間、電量、通知等資訊。在亮屏狀態,副屏可以顯示各類應用的快捷方式。就目前來看,雙屏交互設計不能說很雞肋,至少在接受資訊方面還是很有用處,只是目前也就這麼幾家號召力不大的手機廠商在參與其中,不一定能推廣開來。
小結:
儘管這些交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但是並沒有讓消費者用起來愛不釋手,應用場景不廣或者適配的協力廠商應用不多都有可能讓消費者嘗鮮後就拋棄了,只有真正解決消費者痛處的交互功能才有可能被普及開來。
科客點評:所有的設計都應該為實用性服務,不然就淪為噱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