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中醫開方:每天補水2000ml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落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
夏至這天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從這一天起,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雖然天氣逐漸炎熱,但地表吸收的熱量要完全釋放出來,還得一個多月的時間。
■來源:視覺中國
夏至習俗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麵條品種多,如陽春麵、幹湯麵、肉絲麵、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麵和炸醬麵。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我們常吃的冬小麥,就是秋天播種夏天收割,具足了一年四季的全氣,因此麵食特別養人,尤其脾胃不太好的,多吃點麵食,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上海剛剛入梅,夏至又到了,天氣又悶又熱,體力消耗又大,怕熱的周到君開始有點“方”了,得找點降溫消暑的法子先備起來啊有木有。
如果打一個比方,夏至就好象遊樂園裡大轉盤的頂點,過了這個頂點,你就和天地之氣一起進入下降通道,此時你要做的,就是老老實實地系好安全帶,放輕鬆,跟著節奏往前轉動,千萬別站起來亂動亂看亂擺pose。所以啊,總結起來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別折騰。
心靜自然涼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中醫內科主任醫師施曉芬表示,最佳的消暑對策就是“心靜”。
夏天氣溫高,容易使人煩躁或倦怠。因此精神調養很關鍵。因此我們應該保持神清氣和,心胸平靜,如大自然生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應該對外界的事物要產生一定的興趣,還應該培養樂觀的性格,這樣有利於氣機的通泄。
■來源:視覺中國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其實就是夏天調整情緒的一個辦法。也就是說,在炎熱的夏天,我們應當調整呼吸,使心神安靜,在此期間,應注意保持積極心態,儘量少發火。
雖然天熱,但適當的運動還是要保持的,施曉芬建議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不過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因此還是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宜。
而夏至時節日最長,夜最短,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不過要記得,睡眠時不宜扇類送風,開了空調的話,室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更不宜夜晚露宿,以防風寒濕邪侵襲。
每天補水2000ml防頭痛頭暈
夏至是一年中人體代謝最旺盛的季節,此時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膩、難消化的食品。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夏季因為多汗,體內的鹽分損失過多,此時應該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苦味以清心。夏至除了飲食清淡,還可多吃苦菜類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濕、清涼解暑、促進食欲等作用。不過,苦味食物均屬寒涼,雖然能清熱瀉火,但體質較虛弱者不宜食用。
夏季因為多汗,體內的鹽分損失過多,此時還應該多食酸味以固表。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鹹、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這個時節氣溫高,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此外,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來源:視覺中國
學著做做降溫飲品吧!
夏至節氣到,在酷暑難耐之時,我們總希望能夠吃點幫助人體降溫的飲品。它們不僅口味清爽,而且美容養顏,是夏日不可多得的養生佳品。
1.山楂湯
山楂片100克、酸梅50克加3.5千克水煮爛,放入白菊花100克燒開後撈出,然後放入適量白糖,晾涼飲用。
2.冰鎮西瓜露
西瓜去皮、去子,瓜瓤切丁,連汁倒入盆內冰鎮。然後用適量冰糖、白糖加水煮開,撇去浮沫,置於冰箱冷藏。食用時將西瓜丁倒入冰鎮糖水中即可。
3.綠豆酸梅湯
綠豆150克、酸梅100克加水煮爛,加適量白糖,晾涼飲用。
4.金銀花(或菊花)湯
金銀花(或菊花)30克,加適量白糖,開水沖泡,涼後即可飲用。
5.西瓜翠衣湯
西瓜洗淨後切下薄綠皮,加水煎煮30分鐘,去渣加適量白糖,涼後飲用。
6.椰汁銀耳羹
銀耳30克洗淨後用溫水發開,除去硬皮,與椰汁125克、冰糖及水適量,煮沸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