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X299平臺新i7 7740X超頻首測

伺候了Haswell-E和Broadwell-E兩代處理器之後,在Intel發燒級平臺扛了三年的X99主機板終於退役,繼任者X299晶片組的到來伴隨著整個CPU產品線的重塑,無論你原本是否屬於HEDT平臺的用戶,都有必要通過此文來瞭解它們新的規格與特性。

Intel在22nm工藝下率先採用了3D-Tri Gate電晶體架構,它使用一個超薄的三維矽片取代了傳統二維電晶體上的平面柵極,電晶體可以更加緊密地排列在一起,大幅提高了密度。具體晦澀的技術原理這裡不贅述,總之這樣可以使同樣電壓下獲得37%的性能提升。反過來,相同性能下功耗可以下降50%。

Intel在14nm制程的Tri-Gage架構上撞了南牆

然而有得即有失,多了一個維度的電晶體通過鐳射蝕刻成型難度也成幾何級增加。當Intel將3D-Tri Gate架構應用到14nm工藝時,電晶體柵極間距縮小到70nm,這個縮減與32nm到22nm的縮減幅度不相上下,導致電晶體漏電率大幅上升,晶圓良率下降。具體表現在CPU上的特徵就是高頻率穩定性差,發熱畸高,用過第六代與第七代i7的玩家一定深有體會。

X299晶片組PCH的規格與X99相比幾乎沒什麼變化,後者可視作體質改良版

制程的進步必須建立在上一代工藝成熟的技術上,原路線圖中的10nm工藝被迫延期,Intel臨時增加了一代繼續採用14nm工藝的Kabylake內核,通過三代CPU產品來完善14nm。

慶倖的是,在經歷好一番折騰之後,X299平臺終於為我們送來了14nm的完全體:Skylake-X。

傳說中的i9登場

X299平臺的處理器介面為LGA2066,比X99平臺的LGA2011增加了55個針腳。很久之前人們就在談論Intel是否應該對發燒級平臺的CPU採用"i9"的命名,便於區分主流性能級平臺上的i7,如今這個設想化為現實:見下圖

藍框標注的為本次評測的CPU實物,令人詫異的是i5竟然也登陸了X299平臺

從今往後擁有10C/20T及以上規格的CPU都被命名為i9,上一代的i7 6950X是第一款也是最後一款10C/20T的i7,在X299平臺上與之對應的是i9 7900X。

憑藉第二代3D Tri-Gate電晶體和完善的14nm工藝,Intel處理器核心規格呈爆炸式增長,這一代的旗艦產品i9 7980XE竟然擁有18C/36T,比上一代旗艦幾乎增加一倍,這在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憑此一點我們也有理由相信14nm已經相當成熟。

遺憾的是本次首發評測小編無緣為大家展示i9的風采,第一時間能拿到的CPU實物只有定位倒數第二的i7 7740X,不過從大眾消費的角度來講,它比旗艦更有看頭。

7740X與6800K正面對比

7740X與6800K針腳對比

7740X與7700K正面對比

7740X與7700K針腳對比

如此碩大的體型,如此多的針腳,又移除了核芯顯卡,i7 7740X依然是雙通道,16條用於顯卡的PCI-E匯流排,這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不過大幅增加的導熱面積可以讓人對超頻和散熱有所期待。

X299主機板比X99有何不同?

本次測試平臺為技嘉AORUS X299-GAMING 7主機板。

標準ATX板型

LGA2066介面的散熱器扣具與X99的LGA2011通用

5條完整規格的PCI-E插槽

上i7 7740X與i5 7640X時,雙通道模式只使用右邊一側的記憶體插槽

X299的PCH晶片組特寫,晶片尺寸與Z270差不多大小

測試平臺細節圖賞

下面是AORUS X299 GAMING 7主機板的更多細節以及搭建好的測試平臺

三種頻率下7700K與7740X測試對比

下面的測試小編使用與7740X定位最為接近的7700K對比,其中Auto模式是指主機板BIOS預設狀態,即大多數普通使用者的使用狀態。而4.3GHz是指將7700K設置到與7740X相同預設頻率,對比同頻率下性能。4.7GHz和4.8GHz分辨指這兩款CPU能保持全部執行緒滿載的超頻上限。

果然能超,4.8GHz燒機測試

7700K的普遍發熱較高,體質不甚理想,小編用於測試的這顆個體為相對優質個體,用作與7740X對比。

7700K 4.7GHz超頻滿載

7740X 4.8GHz超頻滿載

由於用於對比的這顆7700K為優質個體,所以我們可相信,在相同電壓下,7740X的體質是普遍優於7700K的。相同電壓下,後者可以在更高的頻率下實現全部執行緒滿載,並且溫度更低。移除核顯當然是其中因素之一,更大面積的頂蓋可以提升與散熱器的接觸面積,加強散熱效果,縱然在日常應用效果方面與7700K的區別不大,但7740X至少可以讓有追求的硬體玩家用起來更舒適。

但退一步講,隨著14nm工藝的完善,後續新批次的7700K很可能是也能獲得7740X的相同的超頻體質,再加上主機板平臺昂貴,這款CPU是否值得入手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