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異形:契約》的最大意義,是填上了一個38年的驚天巨坑

如果要用一句話評價《異形:契約》的意義,那就是38年以後,雷德利·斯科特終於填上了《異形1》挖下的驚天巨坑——Xenomorph(異形)這種生物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異形1》開始,Xenomorph(異形)就是一個既定存在的物種,它仿佛沒有起源,而是大家都默認存在已久的恐怖外星生物。但萬物都可細說從頭,而假如你喜歡恐怖片,應該會發現其實很多恐怖主角不但會追本溯源,且往往因其成因而顯得更為驚悚。導演雷德利·斯科特顯然是深諳此點的,因此在重啟異形系列時,才會堅持想要拍攝前傳系列,並在經過了《普羅米修士》的鋪墊之後,終於在《異形:契約》中讓大家真正明白了異形這種生物何以在宇宙中層出不窮。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儘管異形起於高級外星種族製造出來的生化武器,但研究它們、完善它們、並讓它們最終誕生的,卻是人類製造出來的生化機器人。

當然生化機器人大衛在剛剛被創造出來的時候,並沒有這麼反人類,如果你看過異形前傳第一部《普羅米修士》,應該還記得大衛剛出場的時候,還會一邊看電影,一邊模仿電影中主角的造型去整理自己的頭髮。但在《普羅米修士》的最後,大衛見證了自己的造物者被他們的造物者工程師輕易毀滅,從此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於是在《異形:契約》中,他成為了讓異形誕生的那個大BOSS。

也因此,雖然在看《異形:契約》之前,你可以完全不瞭解異形系列,可以沒看過古早的4部《異形》電影,但你最好先補一補《普羅米修士》,它雖然是全系列恐怖等級最低的一部,但它卻是信息量最大,最複雜有深度的一部。從《普羅米修士》中你能看到雷德利·斯科特對“異形宇宙”的野心,看到一位無神論者是如何在他的電影中深入探索信仰與宗教,將“造物者”以及“創始者”的概念徹底科學化的做法,讓這部電影儘管帶著強烈的宗教、神話色彩,但讓國內觀眾接受起來卻非常容易。

而說回它的續作《異形:契約》,儘管80高齡的雷德利依然堅持拍自己想要拍的東西,像是更進一步的各種隱射與內涵,藏於其中的基礎扎實的英國文學,但他終究還是對市場和觀眾做出了些許妥協,從“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太笨了看不懂”的態度,緩和成了“既然我真正想表達的你看不懂,那就加點你能看懂的東西進去吧”。

從個人觀影效果來說,《異形:契約》更像是《普羅米修士》與《異形1》的合體,它兼顧了系列標誌性的密閉驚悚血腥殺戮(假如你看的是國內院線刪減版,可能體驗會稍差一點),以及雷德利在通俗語境下做出的哲學思辨與深厚的英國文學底蘊。在結局時女主角丹尼爾絲消滅異形的種種手段,也不免讓人想起《異形2》,雷德利很顯然想將一些過往的經典融入致敬,而這種對舊瓶裝新酒信手拈來舉重若輕的設計,想必會讓異形系列的忠實粉絲更加狂熱。

當然死忠粉們可能會對這次的女主角丹尼爾絲有點意見,畢竟她與過往的那些女主角相比,實在沒有展現出“強勢”、“女戰士”等的特色,但其實雷德利·斯科特在劇本階段就已經不再重視這些特色了。究其原因,並不是雷德利“老了,失去女權的初心了”,反而恰恰再次證明了的他思想前衛。

1979年,當《異形1》誕生的時候,女主角這個概念還是幾乎不存在的,雷普莉這樣的女戰士更可以說是劍走偏鋒、冷門奇葩了。事實上《異形1》在劇本階段原定的也是男主角,但雷導力排眾議,賦予了“異形”系列的強烈前衛的性別意識,正是這種做法,讓《異形》電影不會被人簡單歸類為B級片、太空恐怖片。

38年後,《異形:契約》除了女主角丹尼爾絲不再被刻上“女戰士”的烙印,雷導甚至還在船員中加入了一對同性戀人,並且以非常輕描淡寫地態度讓他們在電影中發揮著與其他船員一無二致的功能——被異形殺死。

雷導仿佛通過電影在告訴我們:“這已經不是一個女性需要依靠強硬、強勢、比男人還要兇悍的形象,才能展現女權主義的時代了,這甚至不是一個同性戀需要被特別對待,才能有話語權的時代了。”所以,他不再刻意嚴肅對待,並不是因為他不再在意女權和同性戀權益,而是因為他覺得世界已經該到了不再需要區別對待他們以求發聲的時代了。

在全新的“異形前傳”系列裡,雷導拍的甚至已經不是“異形”系列中大家所熟悉的科幻驚悚片,他所關注的生命起源與生命創造延續這些終極問題,讓前傳成為了披著商業片外衣的文藝片,並且讓兩種截然不同的觀感融合得非常完美,這也是為什麼《異形:契約》被刪減了七分多鐘之後,還是照樣精彩讓人拍案叫絕。

最後我們來說說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大衛與沃爾特。

一人飾雙角的邁克爾·法斯賓德在《異形:契約》中的表現絕對是值得膜拜的,他所飾演的大衛和沃爾特都是生化機器人,他做到了在一模一樣的外表之下,截然不同的口音和性格表現,讓你絕對不會認錯弄混。而無論大衛還是沃爾特,表情動作永遠有幾塊肌肉不協調以及0.1秒的遲疑,這既不是機械人的僵硬遲鈍,卻能明白看出來肯定不是自然人,這樣精彩的演出,不只是為《異形:契約》電影增色,也很出色地表現出了雷導隱藏在臺詞之下的那些深意。

比如大衛和沃爾特的雪萊、拜倫之爭,比如兩者關於創造力的對話,比如吹簫時的雙關內涵(請相信我並不是在說那幾個關於“fingering”的黃色雙關笑話),當主演和導演的配合達到如此默契的地步,電影的品質也會更進一步地被抬高。

至於我為什麼認為除了反派大BOSS大衛,沃爾特也應該算是主角,倒不是雷導很明顯在用他來與大衛形成強烈的思想對撞和對比,而是當電影的最後,大衛假扮沃爾特一同登上飛船如此順利,直到丹尼爾絲入睡前問他湖邊小屋時才被發現,其實是因為大衛使用的是沃爾特的身體——如果你仔細去看,會發現丹尼爾絲刺破大衛大把的那個洞不見了——沃爾特在電影中的最終作用,是為大衛提供了進化的機會(沃爾特的是新機型,比大衛要先進)。

此外,如果你是異形系列的老粉絲,還能發現另一個關於他們的彩蛋——大衛與沃爾特,其實對應了《異形1》與《異形2》中的生化機器人,為了異形可以不顧惜全體船員生命的艾什,和即使只剩下半個身子也要救小女孩的主教。

除了以上的這麼多亮點,《異形:契約》最讓人喜歡的地方,就是這種大BOSS成功活到最後,兵不血刃完成了自己所有目的的結局。智商上碾壓所有船員的大衛,在結局理所當然地計畫通,從頭到尾既沒有人能感化他的反派精神,也沒有人能阻止得了他浪漫的革命情懷,真是讓人會情不自禁地在他收穫了全船2000名殖民者繼續他的實驗(以及收穫了一個符合他胃口的妹子)時,起立鼓掌。

至於再一次被女主角扔出飛船成為太空垃圾一員的異形……哦,它從來都只是工具,不是主角。

搜索“任玩堂”或“appgamecom”關注我們的,每天都有海量熱門遊戲禮包上架,留下您的評論還有機會贏取精美遊戲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