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不陪孩子寫作業,勸你別太隨意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當你把孩子送上學前,需要明白一件事兒——老師也是普通人。
最近俊俊媽媽說,上小學二年級的俊俊放學後如果沒有媽媽陪同安排,他便不寫作業,而是玩耍、吃零食、看電視,一直到晚上10點睡覺前半小時,才慢吞吞地開始寫作業,作業有時候不是太潦草就是沒能完成,媽媽都要氣瘋了,對俊俊罵不是、打也不是。
而俊俊的鄰居,他同班的小朋友炎炎卻是另一種狀態。每天下班後,炎炎會第一時間在書桌前寫作業,寫好作業後才玩耍和吃東西,經常是放學後1個小時就把作業寫好了。炎炎的媽媽說,平時很少管孩子寫作業,孩子學習很自覺,成績也還不錯。
很多國內的老師,即使是幼稚園的老師,都建議讓家長陪同孩子做作業,甚至建議家長給孩子安排每天的學習、監管孩子的學習情況。這真的對的嗎?
為什麼有些孩子很自覺,有些孩子卻要父母催?
美國心理學者阿勒.蘭格和裘蒂斯.羅丁曾經對康乃狄克療養院的老年病人做過一項研究:
他們把病人們隨意分成兩組,第一組的老人被動地接受照顧,一切事情由醫護人員做安排;第二組的老人有一定的主動權,比如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還能對療養院的工作提出建議。
3周後,第一組的病人普遍變得虛弱;而第二組93%的病人表現得更有活力和快樂。因此,學者們認為,一個人擁有自我控制權,更有利於他們做出正面的行為,否則一個人總是被處處安排,會表現出習得性無助,即消極性☆禁☆行☆禁☆為。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如此。
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權,會有什麼危害?
正如療養院的護工對老年病人所產生的作用那樣,如果父母對孩子監管過多,也會發生同樣的消極影響,因為人性具有同一性。父母替孩子安排得越多、監管過渡,孩子們越覺得自己無能,從而消極對待本該是自己承擔的責任。所以便會出現那些父母不催不趕便不會寫作業的孩子。某些孩子還會因為父母的監督和安排,把本該是自己承擔的責任視為父母的責任,父母不提醒便不會做,他們潛意識裡也會錯誤地認為,沒完成、做得不好會有父母在呢,從而導致孩子不會付出全部的努力力求把事情做得最好。所以,事事安排的父母,往往會有懈怠的孩子就是這樣的原因。某些孩子甚至會被父母的事事安排激怒,表現出故意執拗地跟父母作對,比如父母讓他認真寫作業,他故意寫得亂七八糟。
同樣地,在孩子的家庭作業上,美國老師普遍認為,家長陪同輔導完成的作業看不出孩子的水準和想法,失去作業本來的意義;父母安排監管孩子的學習,會把孩子養成沒有自主思維和創新的學習機器,會把孩子養成一個平庸的人;那些只有父母的陪同才會寫作業的孩子,作業的責任也發生了錯位,這樣的孩子如果在美國上學會被恥笑的。
父母對孩子“放權”有哪些好處?
朋友大牛有一對奇葩父母。他說小時候每次上學,都是他叫醒媽媽,而不是媽媽叫醒他,他覺得太嘔血,4歲時便決定不再帶媽媽上學,而是自己上學;放學寫作業時,他爸爸總叫他一起踢球,讓他不要寫作業。第一次沒寫作業時覺得很開心,但第二天因為被老師批評,再也不敢跟爸爸踢球。為了擔心被爸爸“引誘”,他乾脆跑到鄰居家寫作業。在他的印象中,爸媽總是“拖後腿”。一次春遊前媽媽說好的幫他收拾書包,但忘了把午餐盒放進去,害他餓了大半天頭暈眼花,他從此沒讓媽媽碰他書包;一次讓爸爸到少年宮接他,他爸爸竟然把這事忘記了,下了班就跟同事喝酒,還在醉酒中多次掛掉兒子的電話,導致他人生中第一次獨自揣著幾塊硬幣坐車,一路問了5個人才成功回到家,那一天他剛好過完6歲生日沒多久。因為父母的奇葩,他從小到大非常獨立,初三那年一個人跑到其他城市做假期工;高二那年一個人跑西藏旅遊;大學一年級那年不顧父母阻撓一邊上學一邊創業,到大學畢業那年,他兜裡的存款已經比爸媽幾十年的存款還多。
有些父母說,我家孩子“三分顏色開染坊”,你如果不管他,他肯定無法無天了:作業乾脆不寫、電視沒日沒夜看個不停、晚上不睡覺早上不起床、霜淇淋巧克力吃成大胖子……孩子肯定就毀了。幼兒說認為,把自我控制權還給孩子,不意味著對孩子完全不管。
那麼,父母如何在“管”與“不管”中取得平衡?
抓大放小,有規矩但不拘泥於細節。比如作業是要完成的,但孩子可以選擇飯前做還是飯後做,是看完電視後做還是看電視前做,做得好做得差也是孩子的責任,父母不陪同也不檢查。(有研究證明,如果父母及時指出孩子作業的錯誤並糾正,會讓孩子產生依賴,並且由此給孩子的印象,不如孩子被老師批錯更正後的印象深刻);又比如看電視,父母對孩子每天的電視時間有限制即可;再比如孩子睡覺,給孩子建議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父母不催促不監督但能做到與孩子的作息同步,孩子如果遲到了或被老師批評了,讓孩子獨自承擔和面對。
有句話說,不管孩子是最好的管看來不無道理,但完全放手顯然不可行,有多少少年犯和小混混都是父母完全放手的後果。幼兒說建議父母要有技巧地“管”。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所有事情攬到自己身上,而是要像一個司令官,對孩子有指導有目標,但不會總是陪伴左右,也不會時刻監督,更不會幫孩子做,而是把孩子當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個體,放手讓孩子獨自做,但獨自不意味著肆意妄為。
所以,即使在幼稚園,也請儘量將作業包括手工活歸還給孩子,當孩子做不出,讓孩子照實跟老師反映,而不要讓父母的幫忙讓孩子從小養成壞觀念——作業搞不定有父母幫忙,事情做不成有父母撐。
有父母可能會說,學校老師有時佈置作業會指明要家長幫忙,怎麼辦?
你這時大概也要想想,如果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不在孩子不做,這樣的壞習慣,老師會幫你糾正嗎?這種啞巴吃黃連的苦,老師也不會替你受。
本文關鍵字:責任感、依賴、自主意識、幼稚教育、親子心理
作者:小黃媽,努力的二胎媽媽、心理諮詢師、閱遍各路育兒知識、死磕正統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的繪本自學來的漫畫。週一~週五分享原創的“讀書心得”和“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