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深夜食堂:如何詮釋中國味道的“食短情長

中國版《深夜食堂》從開播到現在,口碑一路下滑,電視本想以美食為媒,講述暖心故事,但眾網友卻表示實在是喝不下這碗“尬戲味兒十足,離生活又太遠”的雞湯。

其實之前中國版《孤獨的美食家》開播時,也遭遇了網友對廣告和低質內容的吐槽。

在《舌尖上的中國》收割了一眾粉絲也增強了國民對中國美食自信心之後,中國美食類影視作品好像又陷入了會吃不會拍的尷尬境地。

相比較之下,日本的美食雖然不如中國的品種多樣、菜系繁雜,但卻始終能將其中獨有的日本文化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

文火煨雞湯:

日版《深夜食堂》何以獨得青睞?

日劇《深夜食堂》系列劇集播出至今已歷時八年,八年的時光中有行色匆匆的食客,有徘徊駐足、欲言又止的情感,亦有悲喜交錯、纏綿悱惻的故事,唯獨它在夜色闌珊之中守住一方靜謐月色,在四方岸台邊搭起灶爐煨一鍋濃湯,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1、當“孤獨感”成為消費品

日劇《深夜食堂》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2,這個故事結構略帶任性、情節內容稍顯信馬由韁的系列劇是如何實現口碑市場雙贏的呢?

拋開影片典型的日式灰度色調和刻意做舊的仿古佈景等視聽語言,單從故事的精神內核來說,它實際上把握住了最新穎的、也是時下正悄然流行的消費熱點:孤獨。

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背後是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隨行,越來越多的人為學業、事業不斷奔波而疲於關照內心情感,乏于應對新朋友的磨合期又無暇關心舊友的近況。

於是孤獨感便在加速的生活圈中如影隨形、從未消退。

許多商家也覺察到這樣的商業機會,推出各種以“一人”為賣點的產品,譬如“一人遊”的旅行,某房地產推出的15平米的“超小型蝸居”戶型,網易雲音樂的文藝“末班地鐵”等。

這種表面上看起來帶有消極底色的“孤獨感”實際上是自我審美意識覺醒的象徵,象徵著不再甘於平庸的隨波逐流,而是活出自我的品味,讓“孤獨”成為一種美學載體。它激發了受眾對於“一個人”生活方式的重新審視,這本質上是一種個人審美情趣的回歸。

2、普通人的“共情”

日劇《深夜食堂》裡另一成功點在於:講故事。

該劇中所選的大多是普通人的日常事,或悲或喜,風格稱不上濃烈熾熱、恢弘詭麗,而是著重選取了幾個適合在寂靜深夜裡娓娓道來的故事。

講得動情而不煽情,將觀眾深夜時分散漫飄忽的思緒借一道道料理集中起來,先有口腹欲的滿足,再去窺探人間百態的炎涼,最後在不知不覺間就成了劇中人,切實體悟到美食入胃後的黏連記憶。

從廣義上來說,該劇所蘊藏在影像背後的本地市井民俗文化內涵和富有生活情趣的“煙火氣”,才是一個好故事應該具備的核心要素,它將店面縮小放置在淩晨的小巷中,用一個罕見的時間煎炒烹炸,最後裝盤盛出來的,其實是散著熱乎氣兒的人生百味。

老壇酸菜面:

“中國味道”為何陷入螢屏尷尬?

1、有“商業”沒“故事”

無論是日版的《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還是中國的《飲食男女》《舌尖上的中國》,都是在美食中串著世情冷暖,在“煙火氣”中夾雜人生百味,看完能給觀眾一種共鳴或是直擊心靈的感動。

但很多中國的美食影視作品在表現故事情節時往往力道不足,卻花了大把的心思在如何將廣告植入場景中,且把本應觸動人心的溫情故事硬生生演繹成了爛俗的煽情片段。

例如中國版《深夜食堂》對日版劇情、人物、道具和臺詞的完全照搬,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老壇酸菜面”“安居客”的軟廣硬廣,使這部原本應該展現小人物故事的劇集,成了一部不倫不類的廣告劇。

日版的茶泡飯三姐妹展現出的不顧旁人眼光在艱難人生裡相互依靠的真心,在中國版泡面三姐妹中變成了膚淺且一擊即垮的交情。中國的專屬味道、中國的市井人生,完完全全變了味。

2、“精美”中失了“生活”

美食本應該是最貼合生活的一部分,食物的呈現不是為了精緻而精緻,精緻的背後必然有精湛的技藝和內心對品質的追求。在眾多中國人眼中,美食還是最為普通和質樸的。

但一些美食類影視劇卻將重點放在了場景的精緻佈置和演員的優雅塑造上,忽略了真正的生活並非這般。

例如中國版《孤獨的美食家》中主演高貴秀氣的吃相和《深夜食堂》精心佈置的小酒館完全讓人看不出美食中的生活性。

很多網友在看了《深夜食堂》之後,紛紛表示所謂的深夜食堂,在中國其實就是“夜市文化”,是夜晚華燈初上時支起的塑膠棚,小夫妻經營的路邊攤,用保鮮紙包好的各色砂鍋炒菜,煤氣罐旁兩口發亮的炒鍋,熱油大火,顛勺爆炒。來客都是來自市井中的男男女女,有說不完的家長里短,道不盡的是是非非。

3、採用“原裝”缺少“自創”

近年來《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兒》在版權引進上的成功實踐,掀起了影視行業大量引入國外版權和創作團隊的風潮。

從綜藝節目到影視劇的改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工作都由國外原版團隊親自操刀。

但在此過程中,很多中國的團隊失去了創作的自主性和動力,也忽略了中國的本土特色。

《深夜食堂》中國版在拍攝時就邀請了日本版的編劇、燈光、導演等參與進來,因為日本方對“原味”的要求很高,所以中國版在內容上發揮的餘地並不大,導致最後的成品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