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者到企業家,他是你在醫療機器人領域最想見的人 | CCF-GAIR 2017
雷鋒網按:由中國電腦學會(CCF)主辦、雷鋒網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程承辦的 AI 盛會「全球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峰會」(CCF-GAIR),將於 7.7-7.9 日在深圳召開。
CCF-GAIR 為國內外學術、業界專家提供了一個廣闊的交流平臺,既在宏觀上把握全球人工智慧趨勢脈搏,也深入探討人工智慧在每一個垂直領域的應用實踐細節。延續上一次大會的議題,本次 CCF-GAIR 2017 將會迎來更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行業的議題與討論,其中就包括了醫療機器人。
今天要介紹一位醫療機器人領域的大牛——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孫立甯教授。
孫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納米微驅動及微納操作機器人、醫療與康復機器人、微小型與仿生機器人等主要研究,主持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畫、973計畫、國家重大專項和省部級重點科研專案20余項,共獲國家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黑龍江省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發表論文200多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多項成果實現了產業化。
象牙塔里的學者
1993年,孫教授從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孫教授留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擔任講師,開始了自己的學者生涯,並在研究室裡
見證了中國機器人技術的快速成長。
早在1990年,孫教授就開始從事納米級微驅動機器人方面的研究,從壓電/電致伸縮陶瓷的機電耦合機理的角度出發,對壓電/電致伸縮陶瓷在電場的作用下產生微位移的微觀物理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壓電/電致伸縮陶瓷的歸一化控制模型。
1996年開始,孫教授又以微驅動機器人為基礎,進行了面向MEMS組裝和封裝、生物工程、光纖作業等領域的微操作機器人的研究。
此外,孫教授在先進機器人機構的研究方面,也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針對普通關節型機器人靈活度低、回避障礙能力差等弱點,研製出新型3自由度並聯全方位關節機構和兩種型號的7自由度仿人機器人手臂。
1995年至2000年期間,孫教授先後參加和承擔了國家863計畫"一汽點焊機器人應用工程"、"120公斤點焊機器人樣機設計與製造"專案,以及"工業機器人產業化開發"等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為機器人的應用和產業化起到示範作用。
眼光超前的企業家
除了機器人領域的知名學者,孫教授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傑出企業家。
1997年作為主要創建人之一,孫教授創建了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設備有限責任公司,開發出了以粉、粒料包裝機器人碼垛生產線為代表的系列產品,成為國內唯一能夠自主研發生產包裝碼垛成套設備的專業化公司,被評為國家863計畫高技術產業化基地。
2009年,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設備有限責任公司搬遷到了蘇州,並更名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孫教授出任董事長。從研究所所長到董事長,身份的悄然轉變透露出孫教授從事機器人研究的根本出發點——“高科技要為國民經濟服務”。
在孫教授的帶領下,博實機器人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就開發出了面向搬運、焊接、機械加工的高荷載工業機器人,面向教育娛樂的教學實訓機器人系統,以及面向微納製造領域的MEMS自動封裝機器人。
此外,博實機器人還于2013年底開始涉足對智慧醫療服務裝備關鍵技術的研究。當時,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屬於高技術聚集、高利潤附加的高端智慧醫療裝備,是國際機器人行業增長最為迅速的領域,臨床需求旺盛。孫教授看到了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開始從事微創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系列化機器人手術器械等高端外科手術設備和智慧醫療器械的研發。
看中醫療機器人的潛力
作為頂尖學者,孫教授時刻關注國內外發展動向,很久以前就認識到了醫療機器人的巨大潛力。早在2003年,孫教授就聯名發表了一篇名為《醫療機器人發展概況綜述》的論文。論文中指出,由於機器人在手術的準確性、可靠性和精確性上大大超過了外科醫生,各種醫療機器人及其輔助醫療技術將得到更深入廣泛的研究和應用,其前景將非常廣闊。論文同時也指出,由於心理(醫療機器人被醫生視為競爭者,被一些患者看做危險的事物)和其他一些非技術原因(比如許可證的發放等),醫療機器人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孫立甯教授認為,藥品、傳統器械產業國內外差距較大,發展中國家很難趕上歐美上百年的歷史積累及沉澱。但在醫療機器人這一新興行業,目前中、美、歐都處於“嬰兒期”,中國政府應提早規劃,加大對研發的支持力度,以實現中國健康產業彎道超車。
為此,孫教授結合承擔的863計畫專案"遙操作輔助正骨醫療機器人系統研究"、"移動式危險傳染病應急診療病房系統(輔助操作與服務機器人)"、"遠端醫療機器人關鍵技術與系統研發"等國家和省市基金專案,開展了外科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機器人輔助遠端手術等方面的研究。
200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孫立甯教授等人的帶領下,成功研製出納米級高精密微驅動機器人,能對細胞和染色體進行“顯微手術”,在中國醫療機器人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孫教授目前擔任蘇州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繼續推動著醫療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據孫教授介紹,蘇州大學把醫療機器人作為當前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開發了主動式的腸道內窺鏡,還做了一些關鍵技術和開放性的探索,包括開放了穿戴和簡易型的肢體訓練機器人的樣機。2015年,蘇州大學還在蘇州建立了一個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致力於微創、體內檢測和康復等領域的研究。
推動醫療機器人產業化
集學者與企業家雙重身份于一身,孫立甯教授對醫療機器人的產業化有著格外深刻的認識。孫立甯教授認為,這涉及社會、資本等多個方面;尤其作為高端醫療器械,在註冊、臨床各個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中國發展醫療機器人應充分發揮各方面的作用,打造一個多元協作的生態圈,包括人才、技術、資本、政府和醫院等。
具體來說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打造一個平臺,供各個研究院共用資料和成果。從而扭轉過去各個研究部門各行其是的局面,避免大多數研究項目在產業化的道路上中途夭亡,減少資源浪費。
孫教授認為,醫療機器人產業化的另一個重要環節是醫-工結合。所謂醫-工結合是指:由醫生提出功能需求、安全性要求以及手術方式和過程等;然後由技術人員明確需求後,確定設計輸入,規劃實現方式,形成工程語言;最終雙方結合方案論證,不斷修改與反覆運算。當然,做出方案後還要進行技術測試,由醫生測試、評價和修改。
孫教授指出,醫用機器人由於其嚴肅性,應用的過程必然十分複雜,因此相關的標準制定與監管等問題也十分重要。2014年,《醫療器械註冊管理辦法》正式公佈,確立了“先產品註冊、後生產許可”的監管模式。孫教授認為,這對國內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大利好消息,為醫用機器人的普及鋪平了道路。
在7月7-9日的CCF-GAIR大會上,雷鋒網也安排有醫療機器人為主題的專場,探討醫療機器人的現狀與未來,如果想瞭解這一領域的最新見解與洞察,
歡迎購票參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