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遲到近十年的開箱,記一台 HTC Shift 移動電腦

說起UMPC很多人第一反應應該是索尼UX50,其次則是OQO的產品,這兩家公司的產品感覺上佔據了大多數玩家對UMPC的第一印象,仔細回憶可能又會想到富士通U系列和韓國的Viliv(當然還有三星),再說下去自然還有BenQ、愛國者等很多廠商的試水作,這個接龍說不完。

這次開箱的主角,在很多人心目中也許不是UMPC,而是奇葩的怪獸手機:它就是來自HTC的Shift(型號為X9000、X9500),雙模UMPC(等下你就知道)。

這台機器來自好基友卡巴兔:一位資深的數碼愛好者,現在更深了,非常感謝。多虧了他,讓我能在差不多十年後摸到這台曾經的怪獸設備,很澎湃很激動!

這是一個腸粉的朝聖和救贖,淋著雨抱著箱子趕回家,喜悅之情無以言表。為了保持步進一致,我也是一邊體驗一邊拍照的,興奮之下拍的照片比較渣渣,還請見諒,大家感興趣的話,我可以把機器帶到數位尾巴辦公室再拍一次。

這機器的箱子是相當的氣派,畢竟當時的售價可是能買一平米房子的。

浮雕的htc logo,作為一個腸粉,不給個特寫確實說不過去了。

抽出外面閃閃反光的保護套,裡面是低調的黑色大盒子(雖然低調,卻談不上奢華,算是個遺憾)。

這麼多年了還能收到箱說全的機器,感覺是很不可思議的,還有皮套和收納包。

盒子看起來很大,其實東西就那麼點,包括主機、電池、電源、耳機、USB HUB(帶乙太網口)。

文書類的東西如下:除了一本真正的說明書、其他都是保修卡、操作指引之類的東西,俗稱紙片。

由於時間的關係,直接進入正題:機器的本體就長這樣,正面還是金屬感蠻強的,特別是金屬按鈕,好評!然而帥不過三秒,除了正前面板是金屬(以前置攝像頭旁邊的縫為界),旁邊就開始是塑膠機身了……

鍵盤推出來之後有點失望,它不像索尼、OQO之類的品牌,把鍵盤做得很帥科技感很濃(手感另說)。Shift的鍵盤就是縮小了的普通筆記本鍵盤,心裡的感覺是:還真就只是個鍵盤啊?!當然,這樣的鍵盤也有優點,就是手感熟悉,不用費勁的按每個鍵,像平時打字一樣輕敲就好了。

這才是它的完全形態:一台膝上型設計的便攜電腦,它更像一台“小筆記本”而不是“很科幻的新東西”。

前面說的鍵盤,給個特寫,雖說是普通筆記本鍵盤手感,實際上比例還是被大幅縮小了的,還是需要一點時間來熟悉它的按鍵配列,不過能用7個手指在上面打字已經算比較舒服了。

機身左側只有一個耳機孔和觸控筆,看起來比較簡單,不像其他UMPC有專門用於連接擴展塢的介面。

機身右側介面相對豐富一點:SD卡槽、USB host口(還記得前面說的USB HUB不?)和充電口。

背後則是一個VGA口,用於輸出畫面到投影或顯示器,這麼對比這台機器確實是厚的可以,畢竟很多Ultrabook都早早砍掉影響機身輕薄的VGA口了,然而這台UMPC竟比VGA口還厚不少。

右側面板上從上往下分別是:通訊管理器、解析度縮放、拇指光學觸控板、揚聲器、指紋識別器;解析度縮放鍵是個很傻的功能:它可以讓UMPC的解析度從800*480切換到1024*600,這台機器的物理解析度是800*480,雖然我知道有些程式需要1024圖元以上水準解析度才能運行,但這個按鈕設計更容易讓使用者誤按導致畫面模糊,感覺沒必要設計在這麼顯眼的地方。

左側的功能相對少但有亮點,從上往下分別是:滑鼠左右鍵、揚聲器、第二系統切換鍵;滑鼠左右鍵搭配右邊的拇指光學觸控板,讓使用者在合上鍵盤行動過程中操作游標,第二系統切換鍵是這台機器在功能設計上的一大亮點,等下會專門解釋。

硬體部分看完了,裝上電池準備開機~這是一個19.98Wh的電池,主要為電腦部分服務;由於Shift有兩個系統,所以電池蓋上能看到兩個系統授權貼紙,這在其他機器上幾乎沒見過。

開機的啟動畫面當然少不了。

由於太久沒開機,CMOS電池應該已經放空了,顯示CMOS設定丟失。看到配置了就順便說一句:它顯示的Intel 800MHz處理器,實際上叫Stealey,型號是A110,它是Intel專為UMPC這類極致的移動平臺設計的處理器,特點是超低功耗,而這個系列只是試水之作(此時的Intel開始有移動平臺Soc的想法了),所以性能表現並不好。

BIOS設定介面和普通筆記本沒差,只是可以調的選項特別少,只能設定啟動順序用來裝系統。

機器出廠時搭載的是Vista系統,到手時已經升級到7了,速度當然是慢到爆炸嘍。雖然它在上面的文字裡都一直被我稱為UMPC,但電腦部分我卻不打算多說,看到系統畫面,這部分就算是結束了。電腦誰沒用過,是吧。

這個介面還是要提一下,用過HTC Manila的朋友應該感覺很眼熟,它太像Manila裡的通訊管理器了!它是Shfit的移動設備管理程式,用於快速調節無線、音量和螢幕亮度設置,算是Manila情懷的回歸吧。

文章開頭說了,Shift在很多人心目中不算是UMPC,而是手機,但它的PC功能太明顯了,以至於不把它當做UMPC實在想不出該怎麼稱呼它(就像不能把汽車稱為會走動的沙發和空調嘛),然而這種定位上的尷尬正中HTC下懷,HTC對Shift的定位也不是UMPC,而是“移動電腦”,HTC對Shift的理解是“具有強大移動辦公能力的通訊設備”,而不是“能打電話的電腦”,那麼也就不得不提Shift的第二面目(第二系統):基於Windows Mobile 6的SnapVUE系統。

反應快的小夥伴可能要問了:明明是Intel的x86處理器,怎麼會又運行WM系統呢?然後也許會自問自答:大概是運行在Windows系統下的WM模擬器吧。很遺憾,並不是。HTC作為WM時代的領頭大廠,腦洞自然不是隨便就能被參透的,為了實現超長續航,HTC的方案是搭載第二套硬體平臺專門為SnapVUE系統服務;簡單地說:就是HTC往電腦裡塞了一台手機,讓它們共用一個螢幕。

開機之後按下前面板的左下角第二系統切換鍵,螢幕會切換到SnapVUE系統,如果使用者在SnapVUE模式下工作時間比較長,Shift會休眠Windows系統以保存電力,SnapVUE的風格和Manila如出一轍,但按鈕更小,畫面裡的元素更多,由於它運行在6寸的螢幕上(沒寫錯,等下會說),倒也不顯得擁擠。

SnapVUE的功能實際上只有主介面上的那幾個,並不能當做一台全功能的WM手機使用,但從程式介面還是可以看出它是基於WM6開發的,例如設置介面,雖然圖示不一樣,但也算得上熟悉,不知是當時WM系統解析度限制還是其他原因,導致了SnapVUE系統下的畫面都不是全屏的,從照片可以看出,兩側有寬寬的黑邊,這兩條黑邊導致了原本7寸的螢幕顯示面積縮減到了6寸。

設定裡的系統資訊,用WM手機愛看這個選項的小夥伴可能有些印象,但可能是由於HTC對這個系統有所保留的原因,其顯示的資訊遠不及其他WM手機多,也就失去了從系統資訊管道瞭解這台機器WM部分的確切配置的機會。

沒有特別為大螢幕優化的通訊管理器,畫面雖然熟悉,但感覺設定介面簡陋了點。

當年玩WM的小夥伴剛上車的時候應該或多或少被移動網路設定的問題虐過,它比諾基亞或索愛的簡單設個代理和APN要複雜一點,主要是那麼多文字方塊,摸不著頭腦,雖然以前我配起這個來得心應手,但多年後的今天看到它,也已經是一臉懵逼了。

WM自帶的簡陋的Calendar程式,再次可以看出SnapVUE就是在用WM系統的元件。

通訊錄程式,不用說了。

第一次見這個版本的資訊介面好像是在Treo Pro上,也讓我感覺新奇了一段時間。

到了這裡,這台機器的體驗就算結束了,從這些體驗可以感受到:玩機的回憶雖然美好,但過去確實是回不去了……這台Shfit就好好放著,作為一份對一個時代巔峰的回憶吧。

最後再次感謝卡巴兔和那麼多幫我收機器的基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