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三歲前寶寶大腦發育的高峰,錯過不可逆!

前兩天我堂妹來問我,寶寶過幾天要周歲了,想著要不要給他做一次抓周儀式,到底要準備哪些東西。我問好友為什麼要這般認真對待?她說這多少可以預見到寶寶的興趣方向啊。我說先不探討這裡的科學性,就算是興趣點知道了也意義不大。寶寶三歲,我們應該充分關注的是寶寶的行為發展、認知提升,比如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展、語言的發展、邏輯性的發展等等,而絕不是以為抓住一個寶寶的興趣點就是未來培養方向的線索了。

三歲前是大腦的“組裝期” 

前兩天的文章《什麼?一歲半開始孩子的語言能力就已經分出高下了 ,請別再被“貴人語遲”蒙蔽了!》中也說到了三歲前的語言的基礎就已經奠定了,這是由三歲前的大腦發育決定的。

美國科學家利用一項高科技對幼兒大腦的發育進行掃描觀察,發現孩子在出生之後,在視、聽、觸覺方面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細胞之間建立聯繫的速度遠遠超出人們想像。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總結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指出,早期童年非常重要,因為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年,每秒鐘大腦會產生700個神經元連接。神經元連接受先天的基因和後天的環境、經歷共同影響,尤其受與成年人之間的“一來一回”親子交互影響,神經元連接構成了大腦的基本結構,是未來學習、行為、健康的基石。

形象的說,剛出生的寶寶是台剛買回家的電腦,還沒裝作業系統,鍵盤、滑鼠、顯示器還沒連起來,而神經元連接不斷產生,就像插上電源裝上作業系統的過程,讓大腦變成一個能處理各種事情的大腦!

出生後的頭三年正是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共有50億個突觸,出生第一年,突觸數量會增加到20倍,大腦大小已是成人的80%,在此之前都是處於瘋狂的吸收當中。

寶寶的大腦發育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胎兒3個月-產後6個月,大腦發育完成率約50%-60%

第二階段:產後6個月-3歲,大腦發育完成率約80%-90%

第三階段:3歲-6歲,基本達到成人水準。

所以三歲前的孩子會不停地動,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獲得資訊,能量消耗巨大,需要的營養也比大人要多,身體和大腦同步地在飛快地發育著。

早努力比晚修補要容易得多

如果三歲前寶寶的各項發展有明顯的落後(注意,是明顯的落後,不是主觀上的不盡人意),是否可以在後面的幾年裡快馬加鞭、勤能補拙?

不能!非常殘酷的現實是,3歲以後,大腦的複雜性和豐富性已經基本定形,並且停止了新的資訊交流,這時大腦的結構就已經牢固成形。雖然這並不是說大腦的發育過程就這麼結束了,但就像前面用電腦舉的例子,三歲前的大腦就像電腦的組裝期,這個時期已經完成了硬碟的格式化,後面等待的是程式設計。

錯過了頭三年學習關鍵期的教育時機,後果是不可逆轉的。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通過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歲時測得的智商定為100%,那麼50%在3歲前發生。

正如寶寶三歲前有很多的敏感期、大腦跳躍期,寶寶的學習關鍵期也是分佈在各個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

出生後6個月,是學習咀嚼和吃食物的關鍵期。

一定不要以為自己吃和大人喂都是吃飯,大人喂反而可以讓寶寶吃得更多。在學習咀嚼的關鍵期,如何用勺子盛起飯、如何控制往嘴裡喂時食物的速度和咀嚼的協調、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吃飽了,這些都是不斷刺激大腦發育的機會。關於自主進食敏感期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分享過,可以查看《寶寶吃輔食的最初幾個月裡,你最需要知道的幾個要點》。

2~3歲是計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例如口頭數數、按物點數、按數點物、說出總數。注意,計數能力和數學能力還不是一碼事,下回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進行數學啟蒙,裡面包括的是邏輯能力、運算能力。在這方面,既可以隨手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比大比小、數個數,也可以利用積木或者專門的玩具來教寶寶計數的概念。

2~3歲也是學習口頭語言的第一個關鍵期。

突然變成了小話嘮,會邊玩邊自言自語,也會在睡覺前和爸媽嘮個不停。不過這個時期的寶寶真的是海棉一樣,說啥都能記住,絕對是一生中最善於主動學習的黃金時期,每天給寶寶講故事、讀繪本,可以迅速擴充他的詞彙量。

2歲半~3歲半是引入規則教育的關鍵期。

為什麼2歲多的孩子特別熊,因為他們正在開始建立自我意識,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行動去證明自己是獨立的,也經常因為行為受到阻撓而出現鬧情緒、任性哭鬧等等Terrible 2的狀況。但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可以理解規則,規則的引入,不但可以制約寶寶的壞行為,更重要的是當爸媽不再和寶寶站在對立面生硬地去制止、呵令,用建議、商量的語氣提出要求,並且清楚地解釋規則以後,孩子在內化規則的同時也可以更多地去主動思考自己和環境的關係,學會遵守規則的同時也會創造規則。

3歲左右是培養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讓3歲的寶寶適當參與家務活或者家庭裡的事務,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它會要求孩子必須遵照相應的規則,有助於健全孩子大腦的執行功能,也就是能讓孩子給自己設立目標、做出計畫、實施下去。這個時期的寶寶最愛玩角色扮演一類的遊戲,爸媽們一定要鼓勵並且配合他們的過家家遊戲,因為這種遊戲對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別有好處,在於這種遊戲時小朋友更善於控制衝動,也更冒出更多的創意,他們會聯想到生活中的場景,學著大人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語言。

怎樣發現寶寶的智力發展沒有掉隊 

OK在六個月的時候因為一隻手臂始終抬不起來,我帶他去醫院做了腦部的核磁共振檢查。(也是因為此我開始了大腦方面知識的研究)幸好OK的問題屬於一過性,也不需要做康復治療。但我的確在康復治療中心看到很多孩子,有些是不會咀嚼、有些不會喝奶,有些是根本都不會趴或者抬頭。所以早期寶寶的大腦發育和智力水定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在行為上。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南茜貝萊博士在《幼兒發展研究》一書中列出一歲前寶寶的8條線索,這些可以給到爸媽們一些對照,看看寶寶的智力發展是否正常。

當某樣東西掉落到地板上時,6個月的寶寶會順著下落的方向看;

當需要得到滿足時,6個半月的寶寶會發出滿意的聲音;

7個多月時,寶寶會對著鏡子裡的人像/自己微笑,還能去找掉在地上的東西;

8個半月時,寶寶會和大人一起玩躲貓貓、拍拍小手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也能聽懂一些熟悉的詞;

9個多月時,寶寶會自己動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一些詞的含義;

10個多月時,寶寶會模仿成人把積木放到盒子裡;

11個多月時,寶寶會模仿一些發音,比如老虎叫“啊嗚”,小狗叫“汪汪汪”;

12個多月時,寶寶可以講幾個常用的詞,例如爸爸、媽媽這些。

當然,這8條線索並不是絕對的標準,爸媽們如果沒有對照上也不用太焦慮。我國現在一歲前的嬰兒體檢其實都已經涉及到這些發育情況的檢查了,並且6個月前每個月檢查一次,6個月後每兩個月檢查一次,每次體檢醫生都會問到覆蓋到行為、進食、語言、運動各方面的問題,只要每次體檢都達標,爸媽就不用過於擔心什麼。

唯一爸媽們需要堅持不懈去做的事就是保持高品質的陪伴,從初生期的撫觸、到每天開展親子遊戲、面對面的交流,並且盡可能多一些地去瞭解寶寶的行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