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怎麼能缺少行李箱!
對於任何一次旅行,除了同行的夥伴,行李也許是第二重要的部分。無論旅途長或短,旅行者都要把生活所需與旅途紀念一同塞進行李箱裡。這是些有故事的行李箱——濃縮了別人的故事,也敘述著自己的故事。
旅行文化在歐洲等地的發展顯然要比國內發達許多,19世紀,旅行文化剛剛興起,到如今已有了百年多的歷史。然而帶輪的箱子最早出現於1153年,那時箱子的用途是給遠征的巴勒斯坦士兵裝載武器和工具等重物。
行李箱(Luggage)這一術語誕生是在1596年,來源於lug一詞,意思是用力拖拽。
直到1800年,度假旅行還是極少數人可以負擔得起的奢侈行為的時候,現代意義上的旅行箱才開始出現,將牛皮繃在木框表面製成,本是作為人們在崎嶇旅行途中保護衣物乾淨整潔,後來逐漸作為上流社會紳士小姐們的時尚行頭之一,做工質地越來越精緻。
19世紀70年代,Louis Vuitton發明了第一款適用於搭乘蒸汽船等遠途交通工具的旅行者使用的扁平皮箱,扁平結實,易於疊放,直到20世紀20年代仍然頗為流行。
到20世紀中期,行李箱的功能逐漸完善,箱體功能逐漸細分,除了攜帶衣物,還可以收納相機、雪茄等。1989年,美國西北航空的一位飛行員Bob Plath將行李箱豎起,並裝上滾輪和可伸縮手柄,成為第一位攜帶輪式行李箱登機的人。之後這種形式的行李箱也受到旅行人士的喜愛,Bob Plath開始大規模生產這種箱包,並創建了TravelPro公司。
發展到21世紀,人們對行李箱的要求比任何時代都繁雜——既要功能實用,又要獨特個性,還要輕盈耐用……而設計師們卻也不厭其煩地均衡這方方面面的需求,去嘗試新鮮的材料與形式。
由Kim Thome設計的這款旅行箱,打開便是一個小衣櫃。把一切都收納得井井有條,十分適合那些時間寶貴的快節奏旅客。
行李箱怕摔?那乾脆讓它出廠就是一副被摔慘了的樣子好了。來自威尼斯的年輕設計師Francesco Pavia的幽默品牌Crash Baggage的行李箱,天生異相。經過特殊處理,旅行箱堅硬而光亮的表面凹痕累累,不僅不再怕摔,而且還可以迅速分辨出自己的行李箱。
▼Proteca360 360開系列
Needo 為 Proteca 設計的 360 系列,向使用者傳遞了兩大資訊:好用、美麗。採用兩個拉鍊的形式,實現箱子橫向縱向都能打開,靈活耐用;箱子表面的羅紋結構設計,確保強度的同時也將 Proteca 的logo“P”巧妙融合。同期還有“剛”、“軽華”等多個系列產品設計,以及logo、店面等全套設計,可謂十分用心。
Nendo的另一款kame行李箱外觀像是一隻萌龜。它是由一個輕盈的塑膠硬殼和柔軟的織物箱蓋組成的,兩個拉鍊的設計讓它可以從頂端打開,也可以將“龜殼”翻卷。在狹窄的空間裡開啟十分方便。另外,行李箱的鋼纜鎖還可以把它鎖在某個固定位置或把手上,就像自行車鎖一樣。
Footprint是自由設計師楊武與孫福堯花費兩年時間研發的一款無障礙行李箱。它看起來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兩個無軸式超大輪,這項專利成功實現了拉杆箱無障礙上樓梯的功能;豎向開啟結構與愛馬仕橙的時尚配色也讓人眼前一亮。
故事講到今天,旅行已成為人們的日常,行李箱越來越普及,並且開始作為人們的個性標記之一。不管是箱體上的歲月痕跡,還是貼滿了表面的行李箱貼紙,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記錄著每一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