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是不是DIY老司機,全看這幾個細節了

相比品牌機,DIY的優勢在於個性化的硬體定制,讓玩家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配置,可以說可玩度非常高。如今,硬體設計已經十分人性化,網上還有很多直播教程,用視頻的方式直觀地教大家裝機,不過要注意的是,真正區別DIY小白和老司機的地方在於細節而不是能否點亮主機。

CPU的安裝要看角,散熱劑塗抹要均勻

無論選擇何種CPU,安裝CPU都應該注意這麼幾個細節,不然很可能造成CPU的損壞哦!

第一, 去除主機板CPU保護蓋後最好馬上安裝CPU,如果讓CPU插槽觸點暴露在外,

一旦有雜物碎屑掉進去,很肯導致安裝CPU之後出現接觸不良,短路,嚴重的CPU和主機板一起犧牲。

第二, 目前大多數CPU都是觸點,而主機板插槽的插針卻變得脆弱了,安裝對照CPU和主機板上的“小三角”的方向安裝。

當然一般主機板CPU插座都具備防呆點,方向不對是裝不上的。

第三, 我遇到過有些人總覺得散熱劑塗得越多越好,其實不然,塗得太多即不能提高散熱效率,甚至會適得其反。

正確的姿勢是,塗抹散熱劑要均勻、無氣泡、無雜質、盡可能薄。

散熱器安裝要看方向

大家一定奇怪,這散熱器又不是重要部件,有什麼好講解的,隨便一裝不久可以了。的確安裝散熱器很是簡單,不過達到更好的散熱效果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

如果你是重度應用,最好選擇塔式散熱扇,想要它發揮最好的散熱效果,需要考慮散熱

器安裝方向了,應該保證散熱器吹風方向與風道風向相同。

通常塔式散熱器都是向後吹風,這樣安裝可以支持更多的散熱扇,提升散熱效率。

此外如果你只是日常應用或是主機殼空間有限,最好選用下壓式散熱器,這種散熱器適用於入門級平臺,功耗不高,同時也不會超頻使用。

下壓式散熱器體積小,節省空間,並且對於主機殼的風道也不會受到太多的影響。

主機殼走線要找對路

想想看,如果打開主機殼你看的是一團如蜘蛛網一般的佈線,你會是何種感受,是不是看到就頭疼了。

一方面,雜亂無章的隨意走線,很容易影響到主機殼中的其他配件,特別是散熱扇,所以我們應該給主機殼裡的走線找對路。

當然首先我們應該選擇能夠背部式走線的主機殼(目前絕大多數主機殼都是支持的)。

根據主機板插口的位置不同,將線材通過最近的孔位穿到主機殼背部,再通過其它孔位穿出連接主機板和其它硬體。

這樣一來主機殼內佈局更加整潔,同時保證了主機殼內硬體的安全運行。

緊固螺絲一個都不能少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懶,一個螺絲都不肯多擰。然而你可知這樣做的危害嗎?

如果在安裝主機板時只擰上部分螺絲,常見的是只擰對角線的螺絲。那麼,大尺寸散熱器、獨立顯卡,都會給主機板帶來額外負擔,如果只是將主機板簡單固定,主機板長時間受力不均,輕則變形、重則直接報廢,要注意這裡千萬不能偷懶。

記憶體安裝要看清顏色

當然如果你只是用一條記憶體的話,插在主機板哪個記憶體插槽都基本沒什麼影響。不過一旦你需要多條記憶體擴充容量,或是組雙通道,那麼就要注意了。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雙通道記憶體的問題,如果你看到你的主機板上有兩種不同顏色的4根記憶體插槽,這時相鄰不同顏色的兩條插槽組成一個記憶體通道,組建雙通道記憶體需要將兩條記憶體插在相同顏色的記憶體條上即可組建雙通道記憶體。

記憶體通道速率取決於系統中安裝的頻率最慢的記憶體模組的速率,雖說目前大多主機板支援彈性雙通道,不同容量、頻率的記憶體插在一起也可以實現雙通道。不過還是不建議大家這麼做,一則會降低硬體使用壽命,二則會影響整機運行的穩定性,因此在安裝多根記憶體時儘量選擇性能參數一致的記憶體。此外還要注意,現在有的主機板支援不同類型的記憶體(DDR3和DDR4)。但是這並不代表支援同時插入兩種類型的記憶體,更不支援不同類型記憶體組合雙通。

SATA介面順序有講究

我們用於連接硬碟和其它存放裝置一般使用SATA介面,最常見的標準包括SATA3.0、M.2以及SATA-Express等,如何正確連接設備這裡是有講究的。

最新的主機板設計的幾乎全部是SATA 3.0的介面,高端些的會配有M.2以及SATA-Express介面,不過還有部分主機板既有SATA 3也有SATA 2。

這時連接硬碟時就要看好了,我們應該優先選擇SATA 3.0介面。

因為,如果將硬碟(特別是固態硬碟)連接在主機板的SATA 2.0介面,SATA2.0介面的傳輸速率將會成為瓶頸,嚴重影響硬碟的性能發揮,同時影響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另外注意,一些M.2介面會共用SATA 0介面,所以如果M.2介面安裝了固態硬碟,那麼SATA 0介面將無法使用,這並不是主機板有問題哦!

最後提醒一下,DIY時一定要理性,不要盲目追求高配置或是一味追求低價格,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打造最合適自己的主機,這才是DIY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