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腸題湊,鎏金老虎,這才是王的生活!
位於今江蘇盱眙大雲山山頂,考古部門根據墓穴規模,推斷盱眙東陽漢墓是王侯級別的漢代古墓,學者把其分為一號墓.2號墓.7號墓,一號墓主人和漢廣陵王劉胥一樣,死後享受王侯葬制——“黃腸題湊”,也是以楠木作構建。考古專家表示,大雲山這一古墓時期較早,而到了漢廣陵王劉胥時期,“黃腸題湊”已經走向成熟了。
雖然遭破壞,但基本結構還很清晰,特別是二號墓,可以說在中國的考古史上,這次玉棺是保存最好的,完全可以復原。而這次據考古人員透露,一號墓雖遭破壞,但是最近他們在清理時發現,一號墓也有玉棺和玉衣,而且級別應該比二號墓高。
大雲山漢墓此次共出土兩件鎏金老虎擺件,出土時尾部折斷,經修復完好如初。這只老虎頭部高抬,後腿蜷收,隨時準備一躍而起,身上的紋飾被錯金工藝表現得栩栩如生。虎的形象在諸侯王一級墓葬的鎮席、車馬器、絲織品中都十分常見。
這組飾件由純金打造,狀如紐扣,雕有精美的羊角狀花紋,四周用金絲撚成的兩重邊飾形,直徑1釐米左右。由於在滿城中山王墓和廣州南越王墓中均出土過同類物品,一般認為此類羊角紋金飾片的使用規格極高。從出土地點看,它們應該是盜墓賊逃跑時倉皇遺落的。
造型靈動的鹿形底座和可拆卸的燈盤、支架組成了這對高45釐米的鎏金鹿燈。該燈設計獨具匠心,底座的鹿呈向後蹲踞狀,頭部高昂,鹿角單獨鑄造,亦可自由拆卸,鹿尾貼地成為除足之外的另一支撐點,增加了整個燈的穩定性。整件鹿燈造型獨特,工藝精良,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漢代燈具典範。
鎮席。在漢魏時期北方的胡床傳入之前,古人席地而坐,席就是坐具。人們起身落座時,席子容易移動卷角,於是就有了用來固定席子四角使其服貼的鎮席。這方鎮席由一虎一熊盤踞而成,通體錯金銀嵌瑪瑙,前後一共出土了四方,底部分別寫有“甲”、“乙”、“丙”、“丁”,可見當時的擺放位置是有一定規律的。
傘柄飾。古代車馬主要分為密封車廂和開放式車廂兩種。類似於今天的小轎車和敞篷汽車。出於美觀和實用的考慮,開放式車廂內通常會有一個傘槽,用來固定傘柄,支撐傘蓋。而這組純銀打造、通體劃刻雲氣紋、鑲嵌瑪瑙的傘柄飾,就是被用來分段套在傘柄上,從而起到裝飾和固定的作用。
玉帶飾。這組精美玉飾是皮革腰帶上的裝飾品,出土時皮革部分已腐爛。玉牌青銅鏤空構件原為通體鎏金,因時間久遠大部分剝落。其餘玉飾被製作成了貝殼的形態,體現了江都國臨海的獨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