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她登上紐約時報,讓中國繪本走向世界

獨生小孩

The Only Child

2015年12月,

一個姑娘的鉛筆畫繪本

在美國首發便引發轟動。

《華爾街日報》將其選為2015年度十佳兒童圖書;美國《紐約時報》更是從每年幾千部投稿中,將其選為2015年度十佳兒童繪本,評委亨特對其大加讚賞,稱其為“夢幻題材的無字處☆禁☆女作”。

“我們覺得很感人,看了想哭”,它足以與《抵岸》、《雪人》等大師級作品齊名。

2016年它又獲得美國漫畫最高榮譽艾斯納獎提名。

▲《紐約時報》評選出的2015年度十佳兒童繪本

查看繪本的作者,

人們才驚奇發現Guo Jing的名字,

這個普通的中國山西姑娘,

不是什麼名家大師,

卻讓中國繪本走向世界,

第一次在國際上拿到如此重量級的榮譽。

全書100多頁均由鉛筆繪製,

沒有一句介紹或對白,

只在故事裡的一張紙條中寫了一句:

我去姥姥家了。

故事講了一個小女孩被父母留在家中異常孤單,

給父母留了張字條,

就一個人坐車去姥姥家。

誰知在車上睡著了,

醒來空無一人,

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小女孩無比惶恐,

邊走邊哭,

進入了一片陌生的森林。

這時在森林中出現一隻麋鹿,

馱著小女孩騰空而起,

小姑娘和麋鹿、小海豹

在雲端快樂地遨遊。

不料卻被鯨魚吞進肚裡,

趁鯨魚噴水的時候,

才得以逃離,

最終小女孩被麋鹿送回家中,

得以和父母團聚。

郭婧坦言繪本的靈感來源於小時候的真實經歷,

“那個胖墩墩、留著短髮的小女孩,就是我自己”。

1983年生於山西太原的郭婧是獨生子女,

孤獨在她的成長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父母白天上班就把她鎖在家裡,

唯一的陪伴就是電視,

但電視節目很無聊,

要麼是新聞,要麼是京劇。

郭婧就模仿京劇裡的人物,

把床單披在身上,

穿著媽媽的高跟鞋在屋裡咿咿呀呀,

踱來踱去。

她心裡祈禱盼望著父母能早點回家,

還在紙上畫出各種祈禱的圖案,

但媽媽是醫生,

每天要面對數百位病人,

工作高度緊張。

即便回到家中,

熱情與耐心早已在跟病患的溝通中消耗殆盡,

只想好好睡一覺休息,

郭婧雖然希望媽媽給她講故事,陪她玩遊戲,

但懂事的她將媽媽的辛勞看在眼裡,

便一個人躲到一邊默默玩。

更多的時候她坐在桌前,

望著窗外的藍天白雲,

她無比懷念以前住平房時跟小夥伴們瘋玩的日子,

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

“孤獨是人生的常態,

它造就無聊平庸,

也可以成就天才,

關鍵取決於你能否在自在地環境裡發現自己,

對一件事有強烈的渴望並追尋。”

為了打發無聊孤寂的時光,

郭婧把以前歡樂美好的記憶都畫在紙上,

一個人在回憶的世界裡樂此不疲。

但父母偶然看到她的畫作卻震驚不已,

她們驚異于女兒在繪畫方面展現的天賦,

將她送到了美術培訓班學習。

繪畫啟蒙老師高老師,

發現她畫的線條很粗野,

比男孩都狂放,

但卻沒有糾正她,

而是鼓勵她個性的發揮,

考慮到當時中國教育的狀況,

郭婧至今心存感激。

最終當年的小姑娘被天津美院錄取,

但父母親戚們考慮到“成為專業畫家,

是整個家庭都要冒險的事情”,

建議她選擇雕塑專業,將來方便轉行。

大學那幾年她活得很痛苦,相比於畫畫,

她的天賦在雕塑上似乎憑空消失,

最後老師都笑稱:你也就畫畫還行。

自卑、悔恨佔據了她的心靈,

她無法活成別人期待的自己,

一個人躲在宿舍,一遍遍地畫自己。

“孤獨永遠是一個人的事,有時填滿需要整個世界,而有時,一張畫紙足矣。”

2004年郭婧從天津美院畢業後,

毅然離開了父母給她安排的舒適工作,

選擇“北漂”,簡歷上只簡單寫著能畫畫就行,

最終被一家網遊公司錄取做遊戲原畫師。

從小安穩乖巧的她,就這樣第一次違背父母的意志,

邁出了人生自主選擇的第一步。

“人生只有一次,你不是父母人生的翻版,也無法活成別人眼中期待的自己。”

“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在眾人的喧囂聲中迷失自己,

在重大的人生抉擇中,一次也沒能聽從內心深處的聲音。”

2009年底,她還被新加坡一家遊戲公司聘用,

繼續從事動畫概念的設計工作。

初到國外,一切都倍感新鮮、好奇,

拿著豐厚的工資,住著優越的環境,

所有的一切都讓她欣喜。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她慢慢發現老闆為了迎合投資者的口味,

跟隨歐美和日本的腳步,

一味追尋流行元素,

根本不重視動畫的原創設計。

她多次向老闆闡明動畫設計要根植民族文化,

而老闆對此置若罔聞,

反而分配給她的任務越來越少,

同事也刻意對她疏離。

身處異鄉,辛酸孤獨再一次將她裹挾,

2012年的中秋夜,

思鄉的情緒蔓延全身,

望著月光,她又回憶起六七歲時,

獨自坐公共車去找姥姥的經歷。

醒來坐過站,下車一邊走一邊哭,

倔強的她沒有向任何人求助,

最後終於找到對的網站到了姥姥家裡。

這一幕幕經歷就像發生在昨天,

在腦海裡揮之不去,奶奶的疼愛,

奶奶憐惜地捧著她小臉的那雙粗糙的大手,

這段溫暖的經歷強烈地激發了郭婧心底創作的欲望。

“有些溫暖的回憶,從不曾從我們世界抹去,

它潛藏於我們的記憶,在某個生命節點,

一經觸發,便給予人無限的勇氣。”

2012年底,郭婧辭去新加坡的工作,

回國決定專心從事繪畫創作。

雖然得到了父母的理解支持,

也有兒時的經歷作為靈感源泉,

各種風景、人物都能信手拈來,

但她越畫越覺得怎麼都不對。

“故事該怎麼講述,別人又會如何看待這個幼稚的故事”,

反反復複折磨著她,畫到一半,她進入了進退兩難的窘境。

而此時周圍的人又跳出來冷嘲熱諷,

“放著國外優厚待遇不要,

卻跑回家裡把自己關起來畫畫,

是不是缺心眼?”

“身在福中不知福,淨瞎折騰,看她能畫出個啥名堂來。”

各種聲音讓她自己也產生了懷疑:

是啊,我何必這麼為難自己,是不是當初太衝動了?

管不了那麼多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

既然是內心想做的事,

那就義無反顧地做下去。

神奇的是,當她的心靜下來向內挖掘,

那個可愛的小姑娘竟自然而然地流於筆端。

思如泉湧,行雲流水般地,

根本不需要她先前縝密地構思,

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真實。

為了抓住這可貴的靈感,

她每天都捨不得睡覺,

也不再出門,滿腦子都是繪本,

朋友們都說她魔怔了,

但只有她自己甘之如飴。

像苦行僧般地“修行”一年半後,

她100多頁的鉛筆畫繪本問世,

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等

分別評選為十佳兒童繪本和十佳兒童讀物。

這些榮譽已不重要,

關鍵是完成的那一刻,

她徹底治癒了自己,

相比於對外在世界不斷地求索抓取,

清淨孤獨更能觸摸到靈魂的真諦。

“哪怕全世界都對你表示懷疑,

只要認清自己的內心,

不問結果地日日磨礪,

總有一天阻擋你的困境,

也會反過來幫你。”

“最難的不是認識這個世界,

而是終其一生,

你都沒能認清你自己。”

人這一生,

不在於你抓取了多少物質榮耀自己,

而在於你能清醒地認識內心,

固守住一座精神花園,

在黃昏彌留之際還能驕傲地說:

我來過,我活出了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