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以上的高分神劇,都曾學過它
最近有一部神劇
時隔27年回歸了
而且導演為了這個回歸
早在27年前就
“喪心病狂”地鋪好了梗
25年後再見
這部真·神劇就是
大衛·林奇的
[雙峰鎮]
(Twin Peaks)
(1990-1991、2017)
說它是神劇,真的一點不為過
美國[大西洋月刊]稱:
“如果沒有[雙峰鎮]
那麼你現在喜歡的美劇中,
最起碼有一半將不會存在。”
就最近,[超感獵殺]還致敬了它
還有[辛普森一家]
今天,和大家聊聊
這部真·神劇
[雙峰鎮]
英國[衛報]把[雙峰鎮]比作所有當代美劇的鼻祖,真的一點也不誇張。[雙峰鎮]打破了陳舊的規則,開創了美劇敘事的新模式。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雙峰鎮]的劇情模式。按類型劃分的話,[雙峰鎮]是一部探案劇,它講了FBI探員Agent Cooper前來雙峰鎮,和鎮上的警長哈裡·楚門調查鎮上一起謀殺案——高中舞會皇后蘿拉·帕穆謀殺案。
左為Agent Cooper,右為警長楚門
但是[雙峰鎮]又不同於以往的探案劇。90年代探案劇往往都是快節奏,一集講一個案件,但[雙峰鎮]節奏很慢,一季甚至多季只有一個案件。
愛喝咖啡的探員
一季只講一個案件,能夠讓林奇集中精力去講述雙峰鎮居民的生活,而不是單純的破案。
受到林奇這種打破以往規則的劇情模式影響最深的,就有[謀殺],尤其是前兩季。
豆瓣評分挺高的
連海報都很相似有沒有
[謀殺]花了兩季的時間講了一個案件,同樣的雙主角
同是由一具屍體引起的,[謀殺]裡受害者的設定和蘿拉·帕穆十分相似
受害者死前都拍了一段小視頻,都和賭場有關
其次,就是大衛·林奇在[雙峰鎮]裡開啟的“小鎮疑雲”風。
雙峰鎮,一個偏僻而封閉的小鎮,看似平靜,實際上暗流湧動;看似普通無奇,實際上到處都是秘密。
開篇就拋出的謀殺案,實際是一個引子,“誰殺了蘿拉·帕穆?”(Who killed Laura Palmer?),就是一個巨大的麥格芬。[雙峰鎮]的片頭是雙峰鎮的展示,實際上也暗示這是一部關於雙峰鎮的劇,而不是單純破案的劇。
受到林奇“小鎮疑雲”風影響的劇,就有很多了。
[絕望主婦]就是:在一個封閉的郊區,看似和諧的社區,其實並不是那麼美好,每個主婦都藏有秘密,而且這些秘密的揭露,也都是由於一具屍體引起的:瑪麗·愛麗絲的自殺。
包括最近大熱的美劇[大小謊言],不也是在說美好生活下暗藏的謊言嗎,整個故事的展開也與某個人的死亡有關。
暗流湧動
絕妙的謊言
除了敘事模式上的開創性,林奇拍[雙峰鎮]還有兩個開創性的意義。
一是電影導演拍電視劇。儘管近幾年,著名電影導演拍電視劇似乎已經很普遍了:伍迪·艾倫的[六場危事],索倫蒂諾的[年輕的教宗]等等等等。
六場危事
但在90年代,林奇作為一個名導,進入電視劇行業,是絕對先鋒的。
那個時候,電視劇和電影的界限還是比較清楚且難以跨越的,一般都是電視劇導好了,才能去導電影,但是林奇偏偏不是。在拍[雙峰鎮]之前,林奇已經是名導了。
拿了8項奧斯卡提名的的[象人]
第二個就是林奇將“作者屬性”帶入了電視劇。
電視劇由集數、時長等等原因的限制,很多時候都不是以導演為主的,所以風格上很難協調和統一,也就很難單獨打上哪個導演的名字。所以一般我們說到電視劇時,很少會提到導演。
但說到[雙峰鎮]時,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導演林奇。這種以導演為主的做法就影響了[真探]。[真探]是導演驅動的電影(當然優秀的演員也功不可沒),第一季的導演和編劇都是凱瑞·福永(導演)和尼克·皮左拉多(編劇)。所以,很多人也說[真探]第一季像是一部時長8小時的電影。
[雙峰鎮]影史地位如此高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這個
“雙峰鎮背後的男人”
▼
大衛·林奇
[雙峰鎮]的卡司稱
“沒有大衛·林奇的[雙峰鎮]就像沒有熱度的火”
“沒有大衛·林奇的[雙峰鎮]就像一隻不會叫的狗”
這裡先說一下,雙峰鎮背後的男人,其實有兩個,一個是大衛·林奇,還有一個是Mark Frost.
[雙峰鎮]請了很多不同的人來拍、寫劇本,甚至包括戴安·基頓,嗯是的,就是那個奧斯卡影后戴安·基頓。
林奇只導了[雙峰鎮]裡的6集,在雙峰鎮期間,他跑去拍了一部電影叫[我心狂野],還拿了坎城金棕櫚。儘管如此,一般也傾向于把大衛·林奇看作是[雙峰鎮]的作者,主要因為[雙峰鎮]裡林奇式的視聽風格。
在林奇親自導的六集裡面,最愛的就是第二季的第七集——Lonely souls.
Lonely Souls最後一幕戲,兇手已經暴露了,準備再次殺人,此時Agent Cooper在酒吧裡,收到了來自巨人的暗示:“It is happening again.”
酒吧舞臺上是歌手在唱[The world spins],悲傷,令人心碎,但也十分純淨的聲音。
我所觸碰到的事物,都是石頭做的
今晚就要孤零零地墜落
愛,不會離開
回到這裡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殺人戲”是冰冷和恐怖,林奇將“兇手再次殺人戲”和“酒吧戲”一前一後剪輯在一起,通過酒吧舞臺上歌手的聲音,傳遞了悲傷和絕望的情緒,十分令人心碎。
林奇似乎格外喜歡拍舞臺唱歌的戲。
[藍絲絨]裡有,女主角唱[blue velvet]的戲,是欲望的開始。
[我心狂野]裡也有,凱奇對蘿拉·鄧恩唱貓王的[Love me]。
[穆赫蘭道]裡也有,在真理之殿的那首歌,是現實的開始。
不過舞臺戲還只是個表像,“夢”才是林奇電影的一大主題。
電影有“造夢”的屬性,林奇的電影自然也不例外,只不過,林奇造的夢,是通過影像呈現出的,詭異至極的噩夢。
比如[雙峰鎮]裡Agent Cooper的夢。Agnet Cooper經常夢到的那個詭異的“紅房間”,也是[雙峰鎮]最標誌性的場景之一。
[雙峰鎮]最後一集,可以說是非常“林奇”了。Cooper徹底進入了那個“紅房間”,也真是徹徹底底的一場噩夢。
其實早在[藍絲絨]中,林奇就暗含了“夢”的意思。從耳朵“進去”,展開一段光怪陸離的冒險,再從耳朵“出來”。
[藍絲絨]就像一個包裹在懸疑故事下充滿奇怪欲望的夢。藍色不再是最溫暖的顏色,而是欲望的顏色。
到了[穆赫蘭道](2001),林奇更是直接的拍了一場讓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穆赫蘭道]開場不久後出現的枕頭
林奇電影中,還有很多重複出現的意象,也營造了一種詭異的感覺。比如[雙峰鎮]中那個反復出現的紅綠燈。
很多人討論這個紅綠燈的意義,有人說有重大意義,也有人說只是起轉場的作用
還有那個貓頭鷹。
由於[雙峰鎮]裡的那只貓頭鷹真的十分瘮人,就不放三次元版的了
林奇還喜歡超自然元素,怪力亂神,天馬行空。[雙峰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紅房間裡的蘿拉,在生與死的界限之外
巨人,May be Giant be with you.
Black Lodge
林奇從來不是一個以敘事著稱的導演,而是風格,這也導致了林奇大部分電影的評論兩極化。
從長片處☆禁☆女作[橡皮頭]開始,林奇就開始了他的爭議之路。[橡皮頭]的評價十分兩極。喜歡的人就非常喜歡,比如庫布裡克。據說,庫布裡克在閃靈片場給卡司放[橡皮頭],讓他們找找感覺。
關於 [橡皮頭]還有一個小故事。事情是這樣的,有人告訴林奇:庫布裡克對我們說,你們要不要來我家,我給你們放我最愛的電影,他們去了之後庫布裡克放了[橡皮頭]。林奇對此的回應是:那一刻,我覺得我都可以快樂而平靜的死去了。
說回林奇的電影,他的[藍絲絨](1986)雖然拿了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但是仍然也是爭議十足。
按類型分[藍絲絨]可以分為犯罪片,但是林奇的個人風格完全蓋過了影片類型。
犯罪破案的部分簡單到無聊,沖著犯罪片去看[藍絲絨]的,往往會覺得那是一部爛片,但是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藍色,出彩的配樂使用和詭異氛圍的營造,才是[藍絲絨]真正出彩的地方。
還有那部那金棕櫚的[我心狂野],當時在法國拿了金棕櫚,但是在美國本土卻是無人問津。
[雙峰鎮]倒真是個例外——評價幾乎是一邊倒的好,不過到後期林奇也因此失去了對這部劇的控制。
由於[雙峰鎮]第一季實在是太火了,大家都想知道“誰殺了蘿拉·帕穆”,加上第二季的收視率開始下跌,迫於多方壓力,林奇不得不在第二季中途把案子給破了。
由於案子提前破了,[雙峰鎮]第二季後半段的劇情走向跟著也崩了,脫離了林奇的初衷,收視率繼續跌,最終導致了被砍的命運。
在林奇和Frost一開始的設定中,根本沒打算這麼快就交代兇手是誰。
後來林奇稱,妥協兇手的身份這件事,是他職業生涯最後悔的決定之一,[名利場]上個月還寫過一篇文章,標題就叫“大衛·林奇比你還討厭雙峰鎮第二季”。
這件事對林奇的影響還挺大的。1992年林奇單獨拍了[雙峰鎮]的衍生電影[雙峰鎮:與火同行](Fire walk with me),講蘿拉被殺害之前的事,林奇稱,與火同行是關於孤獨、羞恥、悔恨、迷茫。
[與火同行]是由林奇一個人掌控的,他說:“我喜歡讓我的故事在未來和過去裡穿梭”。
[與火同行]比[雙峰鎮]更加黑暗,也更加晦澀難懂。當時在坎城,那叫一個惡評如潮啊。
不過呢,經歷了[沙丘]、[雙峰鎮]後期等等的那些破事,林奇顯然已經是見過了大風大浪的人,就沒在care了。從此之後,林奇的電影就越來越“看不懂”了,評價也越來越兩極化了。([史崔特先生的故事]顯然是個例外)
包括最近回歸[雙峰鎮]第三季,已經播出四集了,也有很多群眾大呼“看不懂”,口碑和收視好似也撲街了。
對比前兩部的收視
不過呢,林奇本就不致力於講故事,就像他不在乎[雙峰鎮]裡的兇手是誰一樣,他所呈現出的影像,已經說明了一切。在大衛·林奇的電影世界裡,語言的力量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如果大家有耐心去進入林奇的世界,雙峰鎮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想補[雙峰鎮]的群眾,建議先看完兩季劇集,再看[與火同行]和[遺失的碎片],再看第三季,B站有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