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續集猜想:達康書記的黑化
《人民的名義》當中提到了不少詩和書,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毀掉育良書記的那本《萬曆十五年》。翻開這本書就可以發現,劇中的大部分重要角色都能在此找到原型。
作為本劇最大看點,每天各種花樣背鍋的達康書記,則是活脫脫的大明首席活太師——張居正。
時至今日,許多人已經告別了歷史課本,且因為種種原因並未像育良書記一樣對明史報以極大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感謝當年明月的神作《明朝那些事兒》,讓我們還能比較熟悉張居正這個名字和他牛逼閃閃的經歷。
在心心念念GDP這件事情上,達康書記和張居正的相似之處則一覽無遺。
達康書記背著“光明峰專案”這口大鍋,提心吊膽生怕GDP往下掉;而張居正又何嘗不是背著大明這口破鍋,主導了中國歷史上影響極為深遠的經濟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和整治河工的努力,成功實現了大明GDP和國庫儲備的雙增長。
相比於推行改革,對於張居正的更大爭議可能來自於他的用人原則。不同於總把仁義道德放在第一,說得多做得少的“清流”,他更喜歡做事不拘形式不拘小節,力求把事做成的“循吏”。
“寧為循吏,不做清流”不僅是他自己的用人之道,同時也是處世之道。
這種唯能力論,不拘泥于君子與小人的界限的用人原則,即使在今日看來也頗具爭議。但在達康書記身上卻能看到他對這一原則的信奉。心懷宇宙的孫連城不是壞人,但是懶政不作為,達康書記忍不了,必須要怒懟沒商量。
我始終不相信李達康作為市委書記能夠失察到對於屬下的所作所為完全一無所知,之所以會一手提拔Tom丁,也正是看上了其在招商引資上的能力。畢竟連跑路都讓反貪局不得不承認“生存能力較強”的官員,肯定不是一般人物。
至於達康書記本人,在處理大風廠事件上一閃而過的小心機也讓我們看到了他“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的一面。更加細思恐極的是,作為趙立春曾經的秘書,達康書記恐怕並不是對趙家的事情一無所知。
倘若一味劃清界限,恐怕最後結果就是荊州市少了個李書記而湖心島上又多了個祁同偉。雖然劇中沒有明言,但達康書記在堅持原則背後的種種變通,似乎並不難想像。這一點又像極了張居正當年與大太監馮寶的種種暗中交易,用對馮寶的讓步換得他對於改革的支持以及大明王朝的中興。
張居正或許做夢也沒有想到,在離開人世不足月餘的時間裡,自己就成了言官們口中的巨奸大惡,被攻訐為“擅專獨斷”。這評價是不是似曾相識?張太師當年是大權獨攬、專橫跋扈、剛腹自用、不通人情;而達康書記不也是對外護犢子、對內一言不合就罵下屬、說話辦事態度專橫專搞一言堂的霸道總裁范兒?
當年明月評價張居正說:“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這段評語,用來說達康書記的行事為人風格不也恰如其分嗎?張居正奮鬥一生,卻也落得個毀譽參半。相對于易學習、沙瑞金、侯亮平,達康書記的背後也似乎總是有著一抹若有若無的灰色,以至於給了我們太多想像的空間去猜測。
起碼到現在來看,達康書記有改革力度、搞活GDP,使大部分老百姓提高了生活水準,可以說是個好官。就像是張居正再怎麼毀譽參半,也都不妨礙他可以被稱之為賢相。
關於《人民的名義》續集,網上有許多許多的猜想。貓君所期待的是編劇似乎故意為之的一場歷史假設:如果張居正的內閣裡,多了個海剛峰會怎樣?雖然在歷史上是張居正一輩子壓制海瑞,兩者並沒有共事的空間;但在達康書記的班子裡,卻已然被“安排”了個易學習。
接近劇終時達康書記與易學習喝酒聊天的那段話,不僅隱隱影射了張居正與海瑞的政治理念衝突,也留足了懸念讓人更加期待接下來的發展。也許下一季的主線就是“政績”與“政德”之間的矛盾衝突以及達康書記的黑化。
也許李達康和易學習這對基友之間,也會有些溫情的戲碼;畢竟從歷史看來,海瑞是懂張居正的。在整個朝廷花樣鞭屍張居正的時候,連皇帝都罵過的海瑞並沒有去踏上一萬隻腳,反而給出了“工于謀國,拙於謀身”這一無比中肯而準確的評價。於是乎“謀國”和“謀身”究竟是不是如忠孝一般難以兩全?現代版的張居正與海瑞間的故事將如何展開?讓我們拭目以待。
特約作者 貓君:
身在島國心在大德克薩斯,愛美食愛美酒、愛旅行愛泡湯,腦內有個動物園的偽知識份子。
編輯 / 大桃、魯曉
一個編輯
號稱最懂《萬曆十五年》的高育良也只是個看客,他的“老冤家”達康書記卻活成了張居正的樣子。
本文為每日簽原創,尊重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