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近期爆款HIFI播放機 KANN 開箱

作為一名偽發燒友,目前出街的主力機是iBasso DX200,Astell&Kern AK300,偶爾也會用下FiiO X5III,已經喜歡了ANDROID系統或者去表層ANDROID系統的播放機,操作簡單,能夠通過線上商店或APP輕鬆獲取音樂資源,WIFI,藍牙等功能提供便捷的連接方式,好音質是前提,但對我來說也已經逐漸成為次要的東西,因為在家聽聽Prism Sound Lyra II 和 HD800S就夠了,散步或者出差時聽聽隨身,這幾台播放機足夠我玩了。

KANN算是2017年SIAV上海國際音響展上給我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播放機,吸引我的是外觀,以及ALL IN ONE的設計理念。再說的簡單些,就是我比較看重這類播放機與耳放模組二合一的架構。再者,其在很多人眼裡醜到爆的外觀設計,在我看來很漂亮。

5月4號預售時下了訂單,到收到貨,已經是8號了。簡單地開箱分享一下。

淺灰褐色的包裝封套非常的素雅,盒子中間是KANN的LOGO。

內裡是常見的黑色盒子。

附件很有意思,兩張螢幕貼膜,說明書,保修卡,一條TYPE-C充電數據線。還有2個備用的保護卡。為什麼說是備用的,因為機器上面已經塞了兩張,用於保護卡槽,防止灰塵、異物落入。

TYPE-C的線也做的蠻精緻,比較粗,看起來很結實,兩端的插頭都印有AK的LOGO。

接下來就是本次開箱的主角------KANN了。下單的星空灰色,我個人感覺這算是比較低調內斂的顏色。

KANN是採用一整塊鋁金屬CNC加工而成的, 雖然其橫截面是個類似於梯形的五邊形,螢幕正面右側採用的圓潤的邊角設計,整個機身側面,斜面採用細密的凹槽設計,背面則採用較為粗礦的凹槽紋理,這一且看起來很複雜但渾然一體,因為整個機身輪廓由一整塊鋁金屬加工成型。背面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經典的希多立克柱式羅馬柱。

正面是一塊多點觸控的4“顯示幕,與AK其他系列機器不同的是,顯示幕下方多了四個按鍵:HOME鍵,播放/暫停鍵,前進和後退鍵。

螢幕右側是音量滾輪非常有意思,借鑒了ST.Dupont打火機的滾輪,非常巧妙的隱藏式設計。這個音量滾輪轉動起來帶來非常愉悅的手感,”噠噠噠噠“的刻度感和恰到好處的阻尼,我個人比較喜歡。如果滾輪上下兩端與機身的縫隙能夠再小一點,感官上就更出色了。

機器頂端從左到右依次為3.5mm模擬輸出和2.5mm平衡,3.5mm和2.5mm平衡LO輸出,以及電源鍵。2.5MM平衡LINE OUT,有點意思!

機器底部也有點意思,首先是SD卡與TF卡雙卡槽,支持雙卡槽的機器我接觸過一些,例如FiiO X5II這些,但都為雙TF卡支持,KANN這類SD和TF同時支持的設計還是蠻獨特的。

中間的是TYPE-C資料充電介面,和USB AUDIO介面。USB AUDIO口能夠實現更多外接可能性。 Astell&Kern的LOGO很低調的放在了這些介面下面。還有一行用更深色字體印刷的序號。

KANN的LOGO被設計在機身背面上方。背面下方體現了CE,CCC等一系列認證標誌,製造商,產品名稱,型號,充電電壓等資訊,還有MADE IN KOREA標識。

其實KANN的操作介面與AK其他機器極為相似,為什麼說極為相似,是因為KANN採用AK操作介面的同時,去掉了一些元素,比如播放介面裡面的播放,暫停,上一曲,下一曲等虛擬按鍵。這些功能由螢幕下方的四個實體鍵來實現。

三個線上商店,USB輸出格式,LR平衡,主題,CD翻錄等功能,都是與AK如出一轍的。

比較有意思的是機器支持四檔可調節LO輸出功率。

另外,KANN是ALL IN ONE的設計,增肥的機身厚度是因為內置了耳放模組和6200mAh的大容量電池。因此,在介面裡可以選擇高低增益輸出。

按鈕已停用一定要關閉,否則息屏時無法盲操。

關於KANN的機身厚度,放一張KANN與AK300+AMP的照片進行對比,其實ALL IN ONE磚頭路線的KANN,在體積上還是有明顯優勢的。

簡單提一下特點:

- AK4490:採用Asahi Kasei頂級DAC解碼晶片,支援高達32bit/384kHz的取樣速率,

- AMP:內置AMP模組,輸出強勁,高低增益自由切換

(其實架構方面可以簡單的理解為AK300+AMP的集合體。)

- PEQ:20級圖形化PEQ

- Native DSD:內置XMOS晶片,實現DSD音樂硬解播放

- 雙卡槽:同時支援SD卡及microSD卡資料擴展,內置64G記憶體,據悉可實現256GB+256GB的存儲擴展。也可能更高。

- Line Output:同時具備平衡及非平衡Line Out輸出

- USB Audio及飛秒時鐘:支援USB數位輸出,更多外接捆綁可能

- 續航:6200mAh超大容量電池及快充功能

吐槽下缺點:

- 一部分照片充分體現出我拙劣的貼膜能力,為毛就不能再機器出廠時就把保護膜貼好呢?或者像某些國產廠商那樣給螢幕設計個鋼化玻璃膜。

- 背面的產品資訊能不能不用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用比較深的字體印刷在產品頂端的橫截面上,是否更科學?這樣背面看起來也更簡潔一些。

- 20級圖形化PEQ,說實話,對於普通玩家來說,有軟用?很多人根本不會調節。如果機器內置多種預設好的EQ選項就更好了。

(EQ調節頁面,相信對很多發燒友來說看著很複雜。)

過幾天聊聊聲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