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都帶M.2介面,怎麼差別就這麼大呢?

前兩天朋友新買了一台電腦,DIY整機,配置中高端。性能他挺滿意,唯獨對128GB的固態硬碟有點糾結。

速度和容量都不算滿意。

所以自己從網上買一個256GB速度更快的固態硬碟,因為原來那塊是M.2介面的固態,所以新的這塊也選擇的是M.2介面。接下來問題來了,硬碟居然無法識別。因此他來找我,讓我幫他整整。

問題出在哪呢?

我看了原配的那塊固態硬碟,是基於SATA通道的,類似mSATA介面性能,而新買的那塊固態硬碟是基於PCI-E x4通道支援nvME協定的。

我嘗試不同姿勢安裝,他的主機板完全不識別。而在我的主機板完全沒問題順利識別。

這說明硬碟是沒問題的,問題應該出在主機板的M.2介面。看來只能翻說明書了。

主版的型號是七彩虹的戰斧C-B250M-E 魔音版 V20

DIY整機居然連個主機板說明書都沒給……好在最後在官網找的了,果不其然這貨的M.2是閹割版,型號就差一個字母,悲劇……

都是M.2介面,區別在哪呢?

完整版的M.2介面可以同時支援SATA及PCI-E通道,能夠相容SATA、PCI-E通道的固態硬碟,後者更容易提高速度。SATA 3.0理論頻寬只有6Gbps;相比之下,早期的M.2介面(使用的是PCI-E 2.0 x2通道),理論頻寬10Gbps,而到了100系晶片組之後,M.2介面全面轉向PCI-E 3.0 x4通道,理論頻寬更是達到了32Gbps。

閹割版的M.2介面只能支援SATA通道,相當於mSATA接介面,這類介面只能使用SATA通道的固態硬碟。

如何辨別M.2介面呢?

M.2介面的插槽端一共分為兩種設計,一種是支持“B-Key”的插槽,短的一段在左邊,採用6pin設計;另一種是支持“M-Key”的插槽,短的一段在右邊。採用5pin設計。採用B-Key的M.2插槽比較低端,只能走SATA或PCI-E X2通道,而採用M-Key的插槽就要高端一些了,走的是PCI-E X4通道。

對於固態硬碟,一般SATA通道的固態硬碟金手指處都會有兩個缺口,而PCI-E通道的固態硬碟只有一個缺口,也就是M-Key缺口,右邊5pin設計。

對於主機板,那就比較麻煩了,通常為了批量生產,多數品牌主機板上用的都是M-Key的M.2介面,而不管它是否能支援PCI-E通道。要查閱說明書才知道它到底能不能用PCI-E的固態硬碟。

另外有在Intel 9系列的主機板上M.2介面雖然也支援PCI-E通道,但有時必須升級BIOS才能識別硬碟,而且由於頻寬只有10Gbps,高性能的固態硬碟可能會掉速,甚至無法識別,關鍵要看官方BIOS的優化。我建議大家買主機板時,儘量選則M.2介面附近標有32Gbps的型號。

如果購買的是DIY整機,就要注意了,

一般商家所使用的是主機板廠商專門提供的電商特供版,而非零售版,有些功能會縮水或者直接閹割掉,不經過測試很難確定其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