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普通孩子逆襲富二代,平均要花300年❗

一個在湖南農村長大、上大學才第一次進城的中國小夥子何江,作為哈佛研究生優秀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發言,要知道這可是哈佛大學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他也是第一位享此殊榮的中國大陸學生。

這讓我想起了英國很火的那本記錄片《人生七年》裡的尼克(正文我會具體介紹,強烈推薦大家看),他小時候出生在農村,最終憑著牛津大學物理學博士的身份,成為美國著名大學教授。

每回看到這樣的故事總是特別感動,鼓舞人心。只是這樣的案例不常有,要不然何江不會成為新聞;尼克也不會是一群窮孩子當中,逆襲“富二代”的那個唯一的成功者……

普通人家的孩子逆襲富二代,平均要花300年!

這兩天抽空看了英國一本很了不起的紀錄片《人生七年》。1964年,邁克爾·愛普特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他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去年的56歲。

幾十年過去,導演見證了這14個人從幼年到青年再到中老年的全過程。他們的人生真如導演預測的那樣嗎?是的,紀錄片給的答案很明確:你的出生階級,決定了你的未來!有一點殘酷啊~~

看完今天的這篇文章,也許你會明白婚姻為什麼要門當戶對,階層這件事有多重要。當然並不是說事情永遠沒法改變,逆襲也是可能的,只是太難。

女兒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沒多久,就被她同學的背景嚇到了。

爸爸,我那個同學有6個私人家教,連體育也有私教……

爸爸,我有個同學為了從寧波到杭州來的上學路上不浪費時間,家裡買了輛房車,好讓他在車上做作業,每次來回家教在車上給他補習……

我臉上冒出兩條汗線。尼瑪,這是讀書嗎?

富二代麼,不就是富二代,你可別跟他們學,你只管自己好好念書。我說。

那些不學習開著豪車撞在樹上的不都是富二代嗎。我暗想。

有一天,我到她寢室,看到一個女孩,穿著校服,滿頭大汗在拖寢室的地板。幹完後很專注地看書學習。我說,這個孩子真棒,你也要向她學習。女兒說,那個就是有6個家教的同學。

我後來慢慢地開始瞭解這些孩子,這些家庭背景優越的孩子常常學習更加努力,特長也更為豐富。他們能早早地看完原版的哈利波特,鋼琴等樂器水準達到非常高的水準。紀錄片《人生七年》裡,上層階級讀私立學校的Andrew和JOHN才只有7歲,已經每天在看《金融報》或者《觀察家》了。

他們普遍很陽光,待人接物大方,同時樂於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競爭意識更強。

當普通的孩子暑假在電腦前痛痛快快地玩遊戲時,這些孩子的父母帶著他們去參觀劍橋耶魯,告訴他們,這是你未來的目標。上面提到的Andrew和JOHN在小學時已經明確知道自己會上牛津大學然後成為著名律師著名人物之類。

當普通的孩子熱衷於討論誰是校花校草,這些孩子在模擬聯合國辯論,討論什麼是正義。

當普通的孩子的看著《快樂大本營》高興地在沙發上打著滾,這些孩子開始學習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他們未來的競爭對手是全球最優秀的大學同學。

我小時候,父母就給我們講一個親戚父母都是農民,孩子卻上了重點大學的故事。最後當然要加一句:讀書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

這個故事我大概聽了十多年。

我不否認逆境成才的故事,但其實這個故事相當片面。你不能一切推給孩子,教育環境和教育方法才是第一位。

比爾·蓋茨成為首富當然離不開他的律師老爸和銀行家女兒的老媽。他讀的私立學校在1968年花了三千美金買了電腦終端設備。1968年,我們大多數孩子還只知道彈弓和泥巴,哪曉得什麼電腦。

之前,一個杭州高三女生被哈佛提前錄取成為新聞,不過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羡慕的份,人家父母都是麻省理工畢業的,父親還是科技上市公司董事長,那女生從小就在美國參加夏令營,學習程式設計。

上世紀九十年代有本電影《新戀愛世紀》。

劇中黎明演一個普通白領Bill,帶著女友劉嘉玲演的Maggie去一家廉價餐飲店吃飯,飯店前排著長長的隊,Maggie不由抱怨男友太屌絲。Bill說,我一定會出人頭地的。Maggie冷冷地指著長長的隊伍說,這裡哪一個人不想出人頭地。

窮人的孩子出人頭地太難了。

高度的社會流動性意味著人們可以憑藉個人的才能取得成功,而不是依靠家庭的財富和關係取得成功。

然而不幸的是,本世紀初的大規模調查顯示,社會流動性早已經陷入枯竭。社會學家通過研究1970年到90年代末這段時期內,2749對美國父子的收入和職業後,發現社會地位的流動性已經僵化,這段時期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更傾向于維持父母的特權階層或社會弱勢群體的身份。

孩子的身份原來也在“遺傳”。

英國的學者也得出相同的結論。眼下在英國,私立學校學生上牛津和劍橋的比例是公立中學的13.47倍。從上世紀70年代起,英國政府就想法設法打破這種現象,比如加大對公立中學的投入,學校儘量錄取各種社會背景的學生,然而這些努力全部以失敗告終。

普通人不是不能逆襲,只是機會太小,所以才叫“逆襲”。

現在回到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富二代是如何秒殺普通孩子的?(聽起來真實殘酷,但事實就是如此)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裡奧所對美國12個家庭做了持續的跟蹤研究。她發現富有家庭和窮人家各自有一套培養孩子的體系。

富爸爸富媽媽們普遍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他們為孩子打聽老師、教練、隊友的情況。

貧窮家庭的孩子大多是和兄弟姐妹或小夥伴在外面愉快地玩耍。有個來自勞動階層的女孩卡蒂,她喜歡唱歌,放學後就到唱詩班唱歌。她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在這方面培養她,他們認為:女兒只是在向別人展示一個“聰明伶俐”的自己,這只是卡蒂吸“引別人注意”的一種方式。所以他們就錯失了培養孩子突出才能的機會。

美國社會學家瑪律科姆·格拉德威爾這樣歸納道:

富爸爸富媽媽喜歡對孩子刨根究底,每一件事都要問清楚來龍去脈。他們希望孩子能夠拿出自己的威信,敢和父母頂嘴,能和別人談判,還能質疑成年人。

貧困家庭的父母則相反,他們常會向一些權威人士讓步,他們總是顯得服服帖帖,不能勇敢地站出來。

富爸爸富媽媽的教育方式稱為“協同培養”,其目的是積極地“培養並評估一個孩子的才能、觀念和技能”。窮人們遵循的是放任孩子“自然成長”的策略。

富人家的孩子早就開始領會到了“權利”的意義。而窮困家庭的小孩“給人的感覺是比較冷淡、缺乏信任和拘謹的”。他們不知道怎樣找到自己的路,或者說為了達到目的,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定制自我”。

差距擺在那裡,原來總是說富不過三代,但是美國和英國的一個合作研究卻告訴我們,進入上層社會或被上層社會踢出局,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僅僅需要幾代人的時間,它需要漫長的幾個世紀。上層社會的子孫衰落到中產階級時,一般會花300到450年。整個社會中的貧困家庭,也需要花差不多相同的時間,大概10至15代時,才能作為一個整體,進入中產階級。

但是並不是,我們就直接放棄了好。因為努力仍然是跨越階級局限的必經之路,當然何江、尼克之所以能逆襲,除了刻苦和勤奮,也因為他們足夠幸運,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也有著家人和老師的不斷鼓勵。尼克小學時,與老師同學熱烈地討論飛機知識,老師不經意的一句“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瞭解飛機相關的東西吧!”讓他感到了被認可和鼓勵,從此更用心地鑽研科學知識。所以,如果我們能更好地指引,孩子依然會有逆襲的機會。

最後我想說,無論我們身處哪個階層,富或者窮,都不該放任孩子隨意發展,而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畫。社會階層雖然僵化,但也未必一層不變。你瞧,剛才提到的《新戀愛世紀》中,Bill最後出人頭地,並找到了自己的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