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學習的知行合一
最近在網球之家又見到噴子們的身影,竟然有種又找到組織的親切感。說回正題,上一篇《網球人口,網球之殤》又被噴的不清,源于這個我學生12小時的對打視頻。
噴子們說,這是啥?不要再誤人子弟了!如果你希望12小時拿出來的視頻能像費德勒,我也沒這個本事,如果真是那樣,我肯定建議我的學生馬上退學,去問問現在報名羅蘭加洛斯還來不來得及O(∩_∩)O
噴我的人之所以噴,最深處來自於認知的差異。我把(當然並不是我提出的)認知分為三種境界:知易行難、知難行易、知行合一。
先從最低層的說起,知易行難,多數人都是這麼想的。我女兒的小表弟數學不好,每次考的很差,他爸爸都會訓他,他哭著說,爸爸,我不是不會,就是馬虎,我下次一定多檢查一遍。我問我女兒,是這樣嗎?我女兒說,不是,他是真不會。
為什麼這樣?這跟人類避重就輕的人性有直接關係。我們本能上會推卸責任,或是把責任輕量化,以減輕我們的心理壓力。如果我承認我不會,這就是智商問題,等於承認我自己笨,這是個大的負面評價,而說我馬虎,一時疏忽沒做好,自我感覺上就是一件小事情。
在網球學習上,知易行難也是氾濫的。正規網球教學就是知易行難派。我一股腦把所有知識都灌輸給你,然後讓你照著做。這是一種最簡單粗暴的推卸責任的方法,這麼一做,教者的責任在第一時間(第一節課)就推卸乾淨了。你看,我把一切都教給你了,知易行難,就這麼簡單,做不做得到就看你了!你做不到?你太笨了,跟我老師可沒有半毛錢關係。
學生學得好不好,真的跟你沒關係嗎?學球有多困難你自己不清楚?一次性教那麼多,當人工智慧指令輸入嗎?做老師,要承擔起老師應付的責任,學生在老師面前是弱者,不恃強淩弱是最基本的做人要求吧?何況是老師。這種揣著明白裝糊塗,非師者所為,也為真正的師者不齒。
知易行難論,在認識上是最低級的,是正規網球教學普遍的認識,是大多數人的認識水準。
第二個層次,知難行易,這個層次的認識層次比第一種要高。因為看到了知易行難,不是真知,所做的反對和批判。但是這種想法又把知與行的關係推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為我們獲得真知很難,所以我們什麼都別做,先想明白再說,這無疑中給我們的行動樹立了一個巨大的門檻,讓我們無所作為。所以知難行易的現實例子少之又少,也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還沒有想明白,就沒有行動。中山先生一生壯志未酬,可能跟他沒想明白有直接關係吧。
第三個層次,知行合一。為什麼那麼多人會“一生俯首為陽明”?因為“知行合一”這個境界,它彌合了知與行的鴻溝。不過,大家也不要覺得“知行合一”是多麼的高大上的概念。它實際操作起來很有些醜陋與難堪的。陽明先生自己的戰爭實踐(行)也是醜陋的,但是那是他在他所擁有的條件下做出的最佳選擇。我個人對“知行合一”理解就是有什麼條件就辦什麼事兒。
還是聊回網球,我的“知行合一”是根據學習者的程度設定“小目標”,這個目標是他能力所及,有稍微超出他的能力,讓他努力可以達到,達到之後再向著下一個小目標前進,這樣每一個小目標都像一個前進中的地標,指示他前進的方向,達到目標也是他進一步前進的動力。比如開篇這個視頻,這就是我的學生達到一個階段小目標之後的視頻,3/4場對打10回合,昨天的課上,她們把這個記錄推到了20個回合。
有人會說,打得那麼醜,回合有什麼意義?我告訴你,回合就是意義。比如這個視頻,這是我的學生周老師的30次學習視頻。周老師的情況比我學校的學生複雜,因為她是改動作,這個難度相當於把一幅畫完全擦掉,再重新作畫。
大家看到,80回合對打,回合數是可以,可是動作一致性仍然很差,也不漂亮。可是,在這個80回合之後的第二次課,視頻是這樣的。
當時電池沒電了,後面大量這樣的對打沒有錄上。周老師的進步出乎我的意料。僅僅兩次,周老師就用實力打臉我的說法,也讓我對多回合對拉在動作改進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當你嘲笑別人的醜陋的時候,卻看不到別人的蛻變。多少人立下宏圖大志,為什麼實現的少之又少?因為你沒有給你和你的目標之間搭起一座橋,也許僅僅一塊跳板,一根繩子或者就是一塊墊腳的磚頭。那麼你的志向再遠大,也只是春秋大夢而已,而在你做夢的時候,被你鄙視的那個醜陋前行的身影,從你身邊匆匆而過,絕塵而去,讓你望塵莫及。(作者: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