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再難出貴子?我該不該繼續奮鬥?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新世相」,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當奮鬥的人都開始擔心奮鬥沒有用的時候,我們得認真聊聊寒門這個話題了。
一
不想再空談“寒門再難出貴子”。剛好有兩個互相映襯的例子,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
先聊中國的例子,“一個貧困生的十年”。
很簡單的一個自述,昨天在我的朋友圈小範圍刷了屏,作者是“振乾同學”,復旦大學的一個博士生。
開頭第一句話寫的是:昨天往銀行存入400人民幣,還清了本科時的助學貸款。所以你知道,這是一個寒門故事。
供不起大學的雲南農村家庭;靠助學貸款讀完大學;因為金錢的差距遭遇打擊;因為兩萬塊錢倍感壓力。
結果是好的,或者說目前看來會是好的:讀很好的大學;沒有選擇更容易的路;面對開闊的未來。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了很多次“相信”和“堅信”。相信奮鬥可以得到未來,相信有路可走。
另一處印象最深的是,“兩次選擇,都選了最難的路”。後面我會講到,這一點,對於“寒門子弟來說”,或者說對那些傾向於認為“努力並不一定有用”的人來說,很不容易。
二
“振乾同學”拒絕接受我的訪問。所以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出身寒門而對奮鬥懷有強烈的信念。
別以為這很容易。導致寒門不容易出貴子的原因裡,最重要的一條可能是:如果你已經相信即便努力了也很難成功,你會覺得幹嗎還要努力呢?
這句話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鄉下人的悲歌》。這本書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突然變成美國圖書暢銷榜的第一名,據說美國每個階層的人都在讀它,因為它“描述了美國下層白人到底在遭遇什麼”。
作者J.D.萬斯在一個無望、窮困的白人社區成長起來,最後從耶魯法學院畢業,過著很優渥的生活。
他寫這本書是“想讓人們體會向上層流動的真實感受”。
也想讓人們知道:對自己瀕臨放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為什麼會有人放棄自己;窮人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出生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其實,無論是中國的“振乾同學”,還是美國的萬斯,可能都確實只是從寒門擺脫出來的人。萬斯不覺得自己現在特別成功,但他說:
我做的事雖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數像我那樣長大的孩子都做不到。
為什麼是他們做到了?答案可以從萬斯的《鄉下人的悲歌》裡找到。
三
《鄉下人的悲歌》,開宗明義的兩句話是:1,像我這樣的“寒門”對未來更為悲觀;2,這本書講的是,在不利的條件下,人們是如何用最壞的方式來應對。
在整本書裡,他描述了自己居住的美國白人社區從小到大的生存狀況。除了經濟蕭條、工作稀缺、人們生活困苦又沒有能力搬走等客觀因素,他更多地講述了人們心理的狀態。
人們充滿了對“不公”的憤怒。他們相信:成功要麼靠的是運氣好,比如生在富人家庭,要麼只能靠天生的才能。“辛勤的努力”沒有什麼用處。
人們最常抨擊的是:成功的人都沾了現有體制的便宜,那些勤勞的人根本得不到需要的説明。
整個社區最大的潰敗不只在於經濟上,也在心理上,人們認為困境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能擺脫。這種心態會互相影響。
比如,看到鄰居家女兒的悲慘遭遇,他自己會問自己:“我自己的前途又將是怎樣呢?”
萬斯說:“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會努力;如果你認為即使你嘗試了也很難取得進步,那麼你會覺得幹嗎還要嘗試呢?”
人們不相信天道酬勤了。這是美國白人社區,以及相信“寒門再難出貴子”的寒門子弟們,碰到的共同問題。
四
萬斯問了一個問題:
我們的生活,無論好壞,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歸因於環境,又在多大程度上歸因於我們自己的決定?
人們越來越傾向於認同“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本身又成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重要原因。因為人們開始相信,奮鬥沒用了。
對未來的悲觀會讓人傾向於選擇近距離可以抓住的東西,而不是謀劃現在看來沒有什麼用處但通向遠大未來的東西。
感覺到“不公”本來就等於承認“所有事情都不是我能解決的”,會讓人失去努力的意願。
當對“環境”的抱怨變成主要心態時,這種抱怨對未來的破壞其實不小於環境本身。
“振乾同學”相信很多東西。萬斯也是。雖然經歷了很多挫折、沮喪,他都幸運地幾次在瀕臨放棄努力時被拯救回來。他一直相信明天會更好。
五
看到很多關於“寒門貴子”的討論。有一點是正確的:出身貧寒的人,無論如何都要付出更多努力來實現同樣的生活。
但那些真正走出寒門的人靠的是什麼,是運氣嗎?其實不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沒有被摧毀的“對奮鬥的信仰”。
萬斯是幸運的。他的外公和外婆雖然也經歷挫折,但一直對勤奮工作有著宗教般的虔誠,相信努力工作更重要,知道“生活就是一場鬥爭”。這種在當地很少見的家庭教育,對抗了其他人帶來的影響,拯救了他。
“雖然他們那樣的人成功的概率很小,但這絕不是失敗的藉口。”他寫道,外婆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千萬別像那些慫包一樣覺得現實對自己不利,你想做什麼都能做到。”
六
按照定義,自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寒門子弟”。但為什麼我不想為寒門唱悲歌?
不是“寒門”不存在,不是環境因素不在影響人。
人們在這個話題裡忽視了一個同樣致命的問題:對“寒門”強調的很多,但只強調“寒門”,卻可能讓人認為奮鬥真的沒有用。
奮鬥當然不一定有用,但不奮鬥一定是有害的。不管你是不是處在寒門,都一樣。
無論是中國的“振乾同學”,還是美國的萬斯,都不約而同提到一點:並不是說我們這類人比其他人更值得同情。
每個人都需要攀爬,都需要奮鬥,要防止滑落,要追求更好。生在寒門可能是一種不幸,除此之外,你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事業失敗,愛情受挫……
但不妨問問自己那個萬斯提出的問題:
我們的生活,無論好壞,應該在多大程度上歸因於我們自己的決定?
讀後思考:
你的生活,有多大程度上歸因於你自己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