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在87版紅樓夢30年聚會裡看到的殘忍

87版《紅樓夢》作為一部電視劇很動人,至今還是經典。但這種動人背後隱藏著某種殘忍性。

我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兒童舞臺劇,叫《太陽花》,裡面的情節是,小孩子如果摘了太陽花就再也長不大了。主角男孩發現童年很愉快長大很可怕,所以他需要做一個重大人生決定:要不要摘一朵太陽花,永遠當個孩子。

前幾天,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主創們在北京舉辦了一次 30 年聚會和演唱會。我忍不住想起了這部幼稚舞臺劇,和那個一直在糾結要不要摘太陽花的男孩。

聚會是傷感而懷舊的,這部電視劇寄託了幾代觀眾的深厚感情,臺上台下我聽說不少人在哭。但我覺得,那些創作了電視劇、參加了聚會的人,有挺多都用了長達30年時間來反復猶豫:要不要摘下太陽花。

把30年甚至更長的人生拋擲在一部電視劇和幾代人偶爾才想起一次的情感裡,這就是我說的哪一點殘忍。

看報導,在17號晚上演唱會之前那個白天,主創們先在植物園聚會。聚會缺了幾個人,尤其是兩個主要人物:已經病故的林黛玉扮演者陳曉旭,以及薛寶釵的扮演者張莉,報導說張莉在動身前突然病了,只能缺席。對這樣一個“巧合”的缺席,有人評論說,這冥冥中應和了《紅樓夢》原著中“悲金悼玉”這四個字。

說真的,鑒於這部老版的電視連續劇已經被神聖化了,30年後把劇中人聚在一起這件事,不可能不引發一些關於“命運”的討論。這一部分是因為《紅樓夢》本來就是場命運大戲,另一方面,美的衰落是必然的,而人們又希望從這種衰落中得到一次新的審美。

無論是組織者還是報導者都不避諱這一點“命運感”。有些很少露面的人出現了,而且難得地站在一起,這導致對比是強烈的:他們上一次共同出現可能要追溯到87版紅樓夢電視劇裡。

根據聚會現場的照片,大家都在變老。我看到那些離開了螢屏裡精心設計的形象,穿著凡人的衣服,每個人的品位都經過時間的折磨變得參差不齊。的確很容易找到“韶華不再”的感歎。

其實他們都沒有做錯什麼,很多是普通人,過著普通或者不錯的生活,但人們就是會覺得他們不如過往:他們一度被定義為美好的巔峰;他們又是人們輕易對著抒發感慨的方式。

比如下面這一個典型的觀點:因為一些人這麼多年來坎坷經歷,有句流行的話說:似乎他們的命運都從“參加紅樓夢的那一刻”就被註定了。

但細想想,生活都是自己過出來的,根本沒有什麼註定。

回頭看紅樓夢這些演員們這麼多年的故事,確實讓人唏噓。看這些年零零星星對她們的採訪,幾乎每個人都面對著同一個主題:

要不要走出87版《紅樓夢》。

有的人走出來了,但她們也意識到自己在“努力走出她的影響”。其中最典型的是扮演寶釵的張莉。她去加拿大讀書,後來做房地產投資,事業很成功。

回顧往事說:“不想在寶釵的光環下,只想默默地生活。”

但很多人並沒有走出來。妙玉的扮演者進組時17歲,是北京皮鞋廠的臨時工。因為演了妙玉,她把名字改成了“玉”字,多年後皈依佛門做了居士。她的微博介紹是87版《紅樓夢》妙玉扮演者,微博內容主要是宣傳佛法,時不時會配發妙玉的圖片。

湘雲的扮演者拍完戲想落戶北京,兩次報考中戲沒考上,回了老家。有傳言說,回去後她“燒毀了在紅樓劇組三年來寫的所有日記”。

而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演什麼都像林黛玉”。後來,她經商成功,但因為癌症去世。我至今還記得當時媒體的報導和人們的談論。大多數人都拿她和林黛玉的身世做比較,強行給一個戲外的人套上了戲內的命運。

這不公平,因為對她本人來說,這只是一出很單純的關於健康的不幸。

從陳曉旭的故事裡可以發現,讓87版紅樓夢中人走不出來的,起碼有一個外部因素,那就是人們過於強烈地在他們身上寄託了對過去的懷念。

一旦變成“美好”的承載者,他們就很難不被反復拉回那個意味著頂點的時刻。過去30年,人們都不無貪婪地在他們身上尋找著已經失落的東西,而這反過來給了很多人壓力和責任。

懷舊者沒有做錯什麼,因為87版紅樓夢因為各種原因,的確是回首那些年人們能找到的最好的寄託物。但這些外在的壓力也會發過來壓迫一些人。而更多的壓迫可能來自自己,曾經進入一個夢境,就格外害怕醒來,而有些人採用的方式是停止成長。

結果你會發現,某些美好瞬間的失去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卻也錯過了得到更多的機會。

《紅樓夢》對他們的影響表現在,它設定了一個人生巔峰,也設定了一片陰影。

這種情況很常見。高☆禁☆潮之後,人就在等著回憶。好像越是攀上過高峰,就越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通過感慨和懷舊,一次次重新回到當時的巔峰體驗。

就好比,有些人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愛之後,再談什麼戀愛都不過癮,因此大半輩子就沉浸在了對失去那段感情的唏噓裡。

在剛剛結束的《奇葩說》決賽裡,馬東辯論的話題是:我們終將變成自己討厭的人,是好事還是壞事?他舉的一個例子就是:“曹雪芹在紅樓夢裡最喜歡什麼?喜歡姑娘。最討厭什麼?討厭婆子。所以他要把所有姑娘都寫死,因為她們總有一天要變成婆子。”

但時間絕不會停留在某一個輝煌時刻。時間一定會帶走一些東西,帶走你擁有的青春、美貌、力氣、夢想、純真。我們總不能因為害怕這點,就停在那個時刻不動。

我們的確終將變成自己討厭的人,但那並不是一種壞事。有些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年輕時我們不喜歡的事,到後來會一一在我們身上發生,不是因為我們變差了,而是因為時間會讓我們明白之前不需要明白的道理。

一個人要想好好活著,不斷成長,就不應該總是擔心時間會帶走什麼,因為同時時間會帶來很多東西。我們留不住肯定要走的,就不該守在原地,拒絕還會來的。

其實,停留在原地走不出來的人很多。電影《老炮》講的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很早就有過巔峰體驗,此後的人生主要是在緬懷、保護,掙扎,不希望失去,不知道怎麼得到。

你在各種領域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曾經極度輝煌過的領域裡經歷過輝煌的人身上,總能看到這種意外的“停滯”。

有時候我們會驚訝,一些曾經非常出色的人,很早開始就困在輝煌的原地。為什麼他們不再成長了?為什麼總是看到他們憤怒、傷感、懷舊,卻看不到變化、更新?

時間在無情地往前走,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永恆的。

我能理解當事人懷舊,因為那可以帶來安全感:不需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的風險,不需要重新奮鬥來得到一切。有時候,我們甚至在通過懷舊得到溫暖、安慰、認同。

我也能理解旁觀者懷舊。尤其是時代經過快速變化時,人們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存自我意識。喜歡87版《紅樓夢》,慢慢變成了喜歡曾經那個純真、美好的自我。

但懷舊不該變成“計較得失”,我們不能因為懷念過去,而耽誤了把現在過得更好。不應該因為念念不忘過去的好時光,而不敢硬起頭皮面對未知的、需要重新努力的前方。而且,因為懷舊而過不好現在,又因為過不好現在更加懷舊,人生慢慢變坎坷了。

我說在87版紅樓夢後的30年裡、在那些劇中人身上看到一點殘忍,就是看到了這樣的東西:外人仍然毫無顧忌地把他們釘死在30年前;而他們自己也這樣做。

我甚至想,對其中一些人,假如當時沒有那麼美好過,後來的日子可能會愉快一些吧。

在17號晚上的演唱會結束後,網上一篇文章最後這樣結尾:“就像王立平老師說的,一朝入夢永生不醒!”

可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一朝入夢不肯醒”啊。

對於喜歡87版《紅樓夢》的人來說,偶爾重溫電視劇的劇照,聽一次演唱會,在一個美夢裡短暫沉浸一下,是幸福的懷舊,是溫暖的自我保存。而對於當年一些參與了創作、後來卻一直被影響的人的一些人來說,卻不是這樣。

誰都曾偶爾遇到過美夢一樣的生活。但人生就是這樣的:有夢可做本來非常幸福,可怕的是停留在裡面不願意醒過來。

題圖:87版紅樓夢劇照

晚禱時刻:

你曾經從一個什麼樣的夢裡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