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中的“奇葩” ——抱石
它是人們眼中的飛簷走壁,
它是攀岩人眼中的芭蕾獨舞,
再準確一點,它是綻放在攀岩界的一朵“奇葩”。
千萬別誤會,
此處褒義至上。那怎樣才稱得上“奇葩”呢?
且看分解。
名之“奇”
Bouldering,直譯為抱石,乍一聽上去,不懂的人還以為是“爆石”亦或是“暴食”,這意思離它本身的涵義相差可是十萬八千里了。從字面來理解呢,又會被誤以為抱著石頭比賽。非也非也,它其實是攀岩的一種型態,卻又和傳統意義上的攀岩有著天壤之別。
抱之“奇”
當然,如果只是名字上特別的話,咱們就給它帶這個“高帽子”未免有點草率,BUT!在整個攀岩過程中抱石與傳統的攀岩也大有不同。抱石者在攀岩過程中完全是徒手攀爬,不設置繩子、安全帶、快掛等傳統意義上的裝備保護,並且抱石者也不依賴任何外在的輔助力量,完全靠抱石者自己的攀岩技巧和力量爆發性來完成整個過程。另外,考慮到抱石者的安全性,UIAA(國際登山聯合會)和世界盃抱石賽規定抱石攀爬高度不得高於6m,身體最低點離抱石墊的高度不得高於3m,相對於一般15m的攀岩高度而言,重技巧輕高度才是抱石追求的重點。並且在實際攀爬中,攀岩必須有專業的賽道,但對於抱石者來說,不管是室內還是室外只需要幾塊大石頭,就可以開始自己的抱石之旅了,其受眾人群也相當廣泛。實際上在外國,抱石運動就像去健身房一樣普遍。
難度之“奇”
攀岩在攀岩界有專業的難度系統來做評判。最早的難度是源於人們想用一種方式表示他們攀登或走過的路有多難,於是決定用一個量化的指標來描述它。20世紀30年代 美國sierra club制定的Y.D.S難度系統就被廣泛用來具體描述攀岩的難度,但是對於偏重於技巧性和力量爆發性的“奇葩”抱石來說,這項側重於耐力長路線Y.D.S系統(Y.D.S.系統取路線中最難的一段來作為整條路線的難度)並不適合它。於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的Hueco Tanks岩場(美國著名的抱石岩場)就發展了一套確定抱石難度的V級數系統供一群抱石愛好者試用,後來被JOHN SHERMAN整理出來,成為一個完整的難度系統。記住,這是專門針對抱石本身的一套難度系統哦。難度係數隨著阿拉伯數字的增加而增加,難度從V0-開始計算。
審美之“奇”
按照國際上的慣例,規模較大的攀岩比賽會分為速度賽、難度賽和抱石賽三部分。從審美角度來講,相對於前兩種,抱石比賽其實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原始攀岩活動。沒有了安全帶、繩子等器械的束縛以後,抱石者完全依靠自己的四肢和智慧開始他們特定的攀岩之旅。在這過程中,他們可以任意舒展四肢只為完成攀岩路線,其動作之舒暢、力量之誇張、形式之奔放,不僅讓抱石者自己都感到無比的快樂,更讓一旁的攝影或者攝像師可以非常方便的純粹從美學和觀感的角度來選取拍攝位置,沒有任何技術操作上的障礙,上下左右都可以,甚至還可以和攀岩者交流,這都是其他攀岩基本做不到的。
抱石入門小技巧
相對于貴族運動中的一員攀岩來說,抱石則完全走的是平民化路線。因為其攀岩裝備相當簡單,擁有攀岩鞋、鎂粉袋(防止手滑)以及抱石墊(保證抱石者落地時的安全)就可以輕鬆的享受一次抱石之旅。這比傳統的主繩、安全帶、鐵鎖、扁帶、下降器、快掛等攀岩裝備要簡便的太多。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僅僅只有這些裝備還遠遠不夠,基本的入門小動作還是必須要掌握滴。有不少想學抱石的人剛開始都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常常在抱石場上上下左右亂爬一通,這樣不僅浪費力氣還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
一般來說,抱石從最基本的橫移開始練習,場地最好選擇室內,在教練的指導下進行。然後再慢慢學習換手和換腳、腰胯的移動、身體的平衡感覺和重心控制、側拉、手的上下交叉和腳的內外交叉等技巧。在做這些動作練習時一定要放慢速度,像打太極拳一樣,感受每個動作的要領和用到的力量。並且在抱石運動中,手指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經常需要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有時還要加上額外的動態衝擊),所以如何保護手部也是需要初學者非常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