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這些北京人身邊的市場還會存在多久?

老百姓的日子,在一般情況下,多是柴米油鹽的小事,不圖奢華,只求方便。若打瓶醬油也要跑二裡地,就會平添了許多煩惱,所以市場至關重要。一座城,若無市,或少市,生活在其中的人,日子就難過了。今天就來說說我們身邊那些即將消逝的市場~

第一個是位於六鋪炕的菜市場。對一個喜歡做飯的人來說,身邊有一個菜市場就是快樂生活的保障。每隔幾日,拖個小車,徘徊其中,所需所用,盡在眼底。蔬菜瓜果,鮮肉禽蛋,海鮮水產,米麵雜糧,豆腐熏幹,醬醋調料,生熟製品,日用雜物等等,可謂是應有盡有。你若舉辦家宴,在這一地,就能把所需食材辦齊。不知是市場管理者有意為之,還是商戶們的自覺選擇,現在的商販們專業化的程度都很高,有人專賣蔥薑蒜,有人專賣各種豆角,有人專賣紅薯,有人專賣青椒。整合在一起,品種齊全,且各行其道。顧客們在一周之內,今天蒸紅薯,明天煮玉米,後天燉排骨,週末燒黃魚,每日不重樣,煎炒烹炸,葷素搭配,盡展十八般武藝,滿足家人的多種口味。凡此種種,有了這個市場,就都不是難事。每日開市,上百個攤位前人頭湧動,摩肩接踵,吆喝討價,人聲鼎沸。節儉的,專找便宜的買,講究的,專撿好的挑。好在這市場,各種價位俱備,任你挑選。攤位多了,就有競爭,同樣的菜品,你賣五塊,就有人賣四塊五,尤其到了快收攤時,幾乎到了見錢就賣的地步。在這市場中買菜,流覽挑選,討價還價,也是一大樂趣。商販們南腔北調,有的豪爽,有的木訥,吆喝起來,幾位大姐的嗓音高亢透亮,讓人覺得,她們不去唱歌真有點可惜了。

第二個市場大名鼎鼎,就是北京人口中的“官批”——官園小商品批發市場。你若買體面的東西,適合在西單,而居家過日子的小商品,官園兒則再合適不過了。這個市場的好處是品種全,價格也相對便宜。在官園兒買東西叫“淘”似乎更合適,你若有時間不著急,便一個攤兒一個攤兒地逛過去,總能發現幾件款式新穎用途獨特的東西,此刻的欣喜,比別人白送你還要強幾分。相對現今盛行的網購,官園兒也有它的優勢,你可以把商品拿在手上反復揣摩比較,可以和賣主討價還價,和有的商戶混熟了,一見面,大哥大姐地叫著,這個過程,較之單純的錢貨交易有人情味兒多了。

如果說前兩個市場解決的主要是物質需求,那第三個市場就和精神需求有關,我說的就是潘家園舊貨市場。如果你的愛好是書畫,筆墨紙硯是必備的,尤其是毛筆。畫家用筆,有喜長,有喜短,有喜硬,有喜軟。別人用著順手的,未必適合於你。別看京城筆店眾多,真要能找到幾款合用的還不是那麼容易,這時,就要去一趟潘家園,在筆攤兒上挑筆試筆,聽攤主的自賣自誇,這個過程充滿了期待和樂趣,不亞于女人在服裝店裡試新衣。

還有就是逛舊書攤兒。長長的兩溜兒書攤兒,擺滿了大大小小古今中外的舊書,琳琅滿目。雖說現在看書的人比過去少了,但在潘家園總能見到一些愛書的人,他們蹲在攤前細細地挑選,然後裝滿背包和小拖車。

聽說有些專家學者,就曾在這裡淘到了他們研究所需的資料,寫出了有價值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