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前半生在膠捲,後半生在雲盤
時光一去不返,人們便盡可能地將其記錄。攝影無疑就是將流動時光中的一瞬,加以凝固的奇妙魔法。
這種凝固時光的魔法,隨著時間的流動竟也變得越來越容易。喬治·伊斯曼(George Eastman)於1880年創辦了柯達公司,並在1888年率先發明了傻瓜相機。
傻瓜相機的問世,讓曾經高深昂貴的攝影走入了公眾視野,成為一門幾乎人人可以把玩的時尚。
到了數碼時代,我們再也無需擔心拍攝的數量和照片的保存,高清晰成像、立等可取以及各種後期處理的可能,使專業和業餘攝影的界線,理論上僅存在於藝術層面。
於是人人皆可挎上長槍短炮,欲與大神試比高。如果沒有這般志存高遠,一台智慧手機就足夠hold住所有的場面。
回頭翻看家中的相冊,你可曾想起當年的傻瓜相機和膠捲、等待沖洗照片的期待甚至是惴惴不安。那時候的我們,精細地計算膠捲的用量、認真地擺好姿勢做好表情拍每一張照片、謹慎地挑出好看的照片沖洗出來、最後將這些照片與家人和朋友分享……而如今,這些都已經沒有了。
柯達進入中國,應該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情。
1998年參與中國國企改革並與中國部分感光行業達成全面合作,不僅讓當時已在美國經營困難的柯達成功續命,更是使得柯達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那幾支30秒廣告曾經打動過很多人,也讓很多人明白了什麼叫做“柯達時刻”。
黃色的柯達膠捲,應該是很多80後、90後的童年記憶——精心擺拍的百歲照、現在看來簡直堪稱“黑歷史”的所謂兒童藝術攝影,還有每年都會更新家庭相冊的出遊照、生日照、以及全家福。這款當年售價二十一二塊很難說得上是便宜的黃色膠捲,在上世紀末,見證了無數家庭的“茄子”瞬間。
儘管面對著老照片,我們可以發出無數遍“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感歎;但對於膠捲究竟去哪兒了,似乎卻並沒有多少人在意。
2011年12月30日,美國最後一部柯達彩色膠捲的洗片機停工。它的歸宿很可能就是喬治·伊斯曼博物館。
哈佛商學院200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截止1975年,柯達壟斷了美國90%的膠捲市場以及85%的相機市場份額。直到1997年,柯達的主要競爭對手富士膠捲才搶佔了部分美國市場,但也僅是可憐的17%。圖為紐約時代廣場上的柯達看板。
諷刺的是,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正是誕生于柯達。這一技術在柯達的出現,早至1975年。
當年的柯達高管們認為數碼相機將會削弱他們的膠捲和照片沖洗業務(這是一個無比正確的判斷),當數碼相機第一次在柯達內部被展示時,那些擔驚受怕的高管們要求開發者立即做出一個估計:這種相機的黃金時代將在什麼時候到來?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新發明在多久之後會嚴重地威脅到柯達的市場壟斷地位。“15-20 年”,開發者回答。
於是高管們做出了柯達歷史上最錯誤的決策:繼續開發熱門的膠片相機而雪藏數碼相機技術。但只要回想下2005年前後攝影器材市場的變化和自己購入第一台數碼相機的時間,就可以發現當年開發者的回答,可謂是一語成讖。
2012年1月19日,柯達向紐約州南部地方法院正式申請破產。這樣一個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膠捲業巨頭與影像器材帝國,在新世紀數碼大風暴的侵襲中,轟然倒塌。導演馮小剛感歎:“數位技術發展真快,膠片時代的終結,意味著《一九四二》將是本人使用膠片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
我們運用數碼技術,去修復和永久保存當年通過膠捲留下的珍貴記憶。然而膠捲記錄下的點滴與慢慢泛黃的記憶卻來得更加真切和讓人回味,總是要暖過硬碟裡的那些歷久彌新到有些不真切的數位相片。
正是現在不知道塵封在家中哪個角落的傻瓜相機和底片,見證了我們所經歷的那段時光;雖然膠片技術並未完全消失,但伴隨著膠捲味道的童年卻已經溜走,不再回來了。
附:柯達公司將最後一卷Kodakchrome膠捲交給了Steve McCurry(代表作阿富汗少女)。後者於2010年底在美國堪薩斯州Parsons小鎮將這卷膠捲沖洗了出來。近日Steve在他的個人博客上公開了這卷膠捲拍攝的照片。一共有30張,大部分拍攝於印度和美國。其中最後3張在Parsons拍攝。
特約作者 貓君:
身在島國心在大德克薩斯,愛美食愛美酒、愛旅行愛泡湯,腦內有個動物園的偽知識份子。
編輯 / 大 桃
一個編輯
小時候拍照之前,大人會往小孩的頭髮上撣撣水,臨時凹個造型,用口紅在腦門兒中間點上一個紅點,臉頰兩側抹上紅臉蛋,bang!兒童藝術攝影成就達成。✔
本文為每日簽原創,尊重原創,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