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喜歡粘著你怎麼辦?!
孩子老喜歡黏著你,作為家長的你,千萬不要不耐煩,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喜歡黏著爸媽,很可能孩子正處於“分離焦慮期”。那孩子什麼時候出現分離焦慮期呢?他們會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呢?有什麼方法改善這種情況呢?
如果家長發現小孩一直黏著自己,那麼很可能是因為孩子“分離焦慮”的時期到了。
“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
當孩子一歲左右時,可能會出現離不開主要照護者的情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分離焦慮”。有些孩子“分離焦慮”出現的時間比較早,最早8~10個月就會出現。當孩子會爬、活動範圍擴大,有時候可能看不到主要照護者時,就會開始有這種情形。
導致“分離焦慮”的原因
一歲的孩子身體發展動作與能力越來越進步,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甚至會四處探索,但是孩子的心智發展卻還不成熟,隨著依附關係的建立,孩子會很黏主要照護者,當大人一離去,孩子不知道大人還會不會再回來,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被拋棄了”的疑問,因此會感到驚慌失措。
除了年齡與發展的階段之外,當媽咪再生弟弟妹妹時,因為媽咪的注意力會轉移到新生兒身上,孩子也可能會有“分離焦慮”的傾向;另如剛上幼稚園或到新環境,孩子也會開始焦躁。
持續時長
通常等到孩子滿3歲以後,隨著心智年齡越來越成熟、社會化的歷程與逐漸習慣與主要照護者分離,孩子就慢慢不再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了,所以“分離焦慮”只是一個過渡期的行為表現,並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孩子所黏的對象,不一定是媽咪
基本上,孩子所黏的對象都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照護者。如果媽咪並非家庭主婦,那麼孩子所黏的對象則不一定會是媽咪。
夜晚時容易哭鬧不休
處於“分離焦慮”時期的孩子,白天時會黏著主要照護者不放;夜晚睡覺時,突然醒來時若看不到主要照護者,孩子容易夜啼難眠。當大人半夜被孩子的哭鬧聲驚醒,檢查既不是尿布濕了、肚子餓了,也不是穿太多、太少或生病不舒服,通常都是因為與大人分離不安所致。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儘管孩子緊黏著大人不放,會讓大人受不了,不過醫生表示,“分離焦慮”是正常的成長階段,是因為孩子相當信賴大人的緣故,表示親子互信與依附關係建立得很好,兩人之間密不可分。這只是成長的過渡階段,大人不用想“該如何使孩子不要太黏人”,除非孩子太黏的問題持續到5、6歲以上,甚至已成為一種生活障礙時,才需要求助於醫師或治療師。
孩子“分離焦慮”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焦躁不安、不想離開大人時,通常會以大哭大鬧來表示,有些孩子則是會緊抱著大人的大腿,不讓其離去,或是追著大人跑。程度較嚴重的孩子,甚至連大人上廁所也要跟,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想看到主要照護者。
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有“分離焦慮”的問題
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在一歲時,或多或少都有“分離焦慮”的傾向,不過並非所有孩子都會歷經此階段,有些孩子不太黏主要照護者,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有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通常與孩子的個性有關,大人也不用灰心,認為孩子一定是不信任自己,才不黏自己。
若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比較不黏人
有些孩子因為雙方家長都需要工作,如果沒有請保姆照護孩子,而是將孩子交由外公外婆、祖父母等人輪流照護的話,由於沒有特定的主要照護者,孩子通常也會因為環境的影響,比較不黏大人。只要孩子的粗動作、精細動作等發展皆正常,家長也不用過於擔心這種照護模式會不會對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孩子離不開我,那我就不要離開他吧!”
許多媽咪會因為孩子很黏自己,動輒哭鬧不休,而消極地放棄既定的計畫,例如:“孩子很黏我,那我就不要出門了”或是“孩子不想去上幼稚園,那就讓他自己做主吧!”其實這些都是不恰當的做法,大人不能因為孩子的“分離焦慮”與哭鬧行為,就改變原有的計畫。
正常的依附關係為“當必須離開孩子時,仍然要離開”,否則將影響到孩子的發展與社會化的歷程。即使孩子剛開始時會因主要照護者不在而很焦慮,不過時間久了,孩子也會逐漸適應了。
如何改善“分離焦慮”的情形
1、當家長要離開時(例如將孩子送到保姆家),要告訴孩子,自己幾點會去接他,並要說到做到;如果不確定時間,可以說“媽咪晚一點就會來接你,你要乖乖聽話喔!”別什麼都不說就離孩子而去,孩子會很惶恐。
2、讓孩子逐步適應與主要照護者分離。例如剛到保姆家時,一開始都要陪伴著他。幾天以後,等到孩子逐漸適應了新環境,玩得不亦樂乎時,家長再跟孩子說ByeBye。當孩子開始了社交生活與對新環境產生信賴感時,孩子反而可能會主動跟家長說ByeBye。
3、家長可以在孩子身後陪伴他,看他玩耍。當孩子回頭確定家長還在時,家長可以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弟弟你看,前面那是什麼呀?是不是一隻兔兔呀?”
4、等到孩子比較適應了,真的要離開時,家長一定要當機立斷立刻就走,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猶豫不決,甚至回去抱孩子,不離開了。離開之後,除非完成既定的行程,不然不要立即折返(當孩子有其它合適大人照護時)。
5、有些孩子連家長上廁所都會哭,想要一起進廁所,這時候家長不妨隔著門和孩子講講話,使孩子聽得到家長的聲音,稍微安撫他。
6、晚上睡覺時,如果孩子會因為與家長分離而哭鬧不休(已確認過並非肚子餓了或尿布濕了等原因),家長可以將孩子抱在胸前,讓孩子聆聽家長的心跳聲。聽到家長的心跳聲往往會令孩子感到很安心,等孩子睡著後,再將他輕輕放回嬰兒床上即可。
7、應尋求其它照護者的支持。例如媽咪要出門,孩子哭鬧不肯讓她走時,爸爸應過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方“我變魔術給你看,好不好?”孩子大多充滿好奇心、專注力不佳、記憶力也很短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是一件難事。
8、當孩子因黏媽咪而哭鬧時,爸爸千萬不可以斥責媽咪:“你是怎麼教孩子的啊?”應同心協力安撫孩子。
應給予孩子更充分的時間
即使我們知道“不要因為孩子處於分離焦慮的時期,而處罰或責駡孩子”,不過有時候趕時間,仍不免會責駡孩子。媽咪上班快遲到了,若孩子哭鬧不放手,一旦斥責他,孩子可能會抓得更緊,因為他會認為“這下子真的要被丟掉了”。因此也可以透過預留更充裕的時間給孩子,充分與孩子溝通,讓孩子逐漸適應與習慣改變的相處模式。
“分離焦慮”時,究竟要順著孩子?還是不要順著孩子?
許多家長都有“究竟要不要順著孩子”的困擾,張璽醫師指出,家長要“接納”孩子的“分離焦慮”。家長應調整成包容與接納的心態,不要因為“分離焦慮”而對孩子動怒,只要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假以時日,孩子的心理發展也會追上生理發展而逐漸成熟,建議家長耐心地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過渡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