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的這幾條育兒經驗,對你有幫助嗎?
這個時代很大的問題在於選擇太多,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懷孕時候搜羅諸多資料,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孕期女性幾乎都在做一項帶著不確定性的家庭作業,戰戰兢兢。而分娩後的日子更是讓人措手不及。
育兒領域有很多“專家”,但這些“專家”所說放在實踐中又具有很多局限性。雨後逢甘霖,美國記者潘蜜拉·德魯克曼(Pamela Druckerman)的半人類學、半自傳著作《法國媽媽育兒》給了我更多視野和思考,今天就在口袋育兒這裡分享一下,聊聊法國人是怎麼養育小寶寶的
還記得萌娃諾一的媽媽,著名演員劉燁的妻子安娜就是法國人,一出場,身上自帶法國女人式的優雅和從容,淡定和理智。
神奇的法式育兒
作者通過巴黎養育孩子的經歷,發現:這些浪漫的法國父母在有孩子後尋找獨處時間,可謂見縫插針。和自己在美國養育的經歷相比,法國父母看上去也並沒有做什麼特殊的功課;他們優雅浪漫的多;法國孩子的行為得體的多,他們更有耐心和自控力;他們聰明、有創造力,有藝術天分,且表達能力強。
“為什麼法國孩子不亂扔食物?為什麼法國父母從不訓斥孩子?為什麼用餐的法國孩子看上去很快樂,喜歡聊天,充滿好奇心?為什麼遊樂場的法國孩子不亂發脾氣?為什麼法國客廳不會被孩子的印第安帳篷和廚房玩具佔領?為什麼法國朋友不需要匆匆掛電話,去應付孩子的各種需求?為什麼法國孩子除了下午茶時間,絕不吃零食?”
她遍訪法國家長、醫生、學者,探尋神奇法式育兒方法。
對照作者出生地美國。美國崇尚自由,育兒方面也一樣,他們不會給孩子設置太多界限。他們反對家長權威,在他們看來,權威就是管教,就是懲罰。他們不會給孩子用遊戲圍欄,會允許孩子停下來,蹲在馬路旁,研究下水道井蓋。他們會整個下午在公園裡追著孩子跑。但一些時候,他們又對孩子失去耐心和對他們的安全感到擔憂,他們一面成為旁觀者,一面成為發號施令者,於是陷入搖擺不定和與孩子的不斷糾纏中。
“令人惱火,但習以為常。”美國媽媽會提高聲調,催促孩子刷牙、洗手、吃飯,但其大聲喊叫的結果是疲憊不堪,氛圍糟糕。孩子在巴黎公園裡發脾氣,不習慣聽“不”。餐桌上亂七八糟,大聲喊叫,玩水喝進去、吐出來的遊戲。餐桌上只接受義大利面這類單一飲食,往往被視為正常不過的食物挑剔,卻是飲食紊亂。
和這位身處巴黎的美國媽媽(記者)一樣,我們會問,法國父母是怎麼做到的?
憑自己的感覺
法國媽媽懷孕不會依賴網站、書籍,她們理智而淡定,法國免費手冊《新媽媽指南》中肯的寫道:“女性應該通過嘗試不同口味得到滿足。懷孕應該是一段非常幸福的時光。”
此外,控制體重被法國醫生當成金科玉律,法國孕媽需要關注自己的身材,她們中很多人除了藍球般大小的肚子,就是細胳膊、細腿,後面看,真不像孕婦。
她們對分娩方式沒有太多要求。在法國,產婦並不排斥使用藥物或通過麻醉,約有87%的產婦接受硬膜外麻醉。她們不太關心怎麼生孩子,這和價值體系不相關。生孩子需要順其自然,有些時候需要使用醫學手段介入,看起來再正常不過。
Is she doing her nights? 搞定她自己的夜晚
搞定他/她自己的夜晚是一個法語句式。兩三個月的小嬰兒睡覺斷斷續續,喝奶斷斷續續。在國內,至少9-11個月以上才會開始考慮讓孩子睡整覺。在美國,三個月的嬰兒能晚9點睡,早7點起,中間不喝奶,這只屬於少數家庭的幸運。
很多家庭都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嘗試讓嬰兒睡整覺,讀睡眠聖經,設立睡眠儀式,進行睡眠訓練,但最終收效不大。
但法國寶寶的睡眠充滿神奇,看上去自學成才。寶寶夜裡醒來只是短期問題,而不是長期問題。法國父母無法解釋孩子睡整覺的原因,他們從沒有對嬰兒進行睡眠訓練,沒有讓寶寶cry it out for a long time,甚至他們對市面上的睡眠訓練很反感。
法國兒科醫生埃萊娜甚至寫了一首關於睡眠的讚美詩。
“睡眠映射出寶寶和這個家庭的生活。在上床入睡、與父母分離若干小時的時候,孩子必須相信這讓自己存活的身體,即使是在他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時候。他心靈必須足夠平靜,以接受夜晚的陌生感。”
學會等待
在法國睡眠干預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學會等待,不要寶寶一哭鬧就快速跳起來抱起小孩。學會等待,觀察她們的反應,給寶寶一個自我安撫的機會。嬰兒早期睡眠過程中紅會出現翻身、打哈欠、伸懶腰、發出一些聲響,這些都很正常,但他們並沒有醒,父母立刻沖上去的動作反而容易驚醒寶寶。
在餐桌文化中,法國孩子不哭鬧,會自我享受當下的食物。這源於學會等待。通過適當的等待獲得東西,更容易獲得孩子的滿足。也因而,她們才能夠在餐桌上如此有耐心,平靜的吃飯、聊天。
做不完美的媽媽
法國父母的育兒手法浪漫且充滿教養。
在法國,全職媽媽是受排斥的一個工種,她們多數都樂於做職場辣媽。這當然得益於法國日托班等靠譜實用的育兒機構。她們可以列出一長串不做全職媽媽的理由和條件。分娩後三個月,很多法國媽媽就急匆匆的步入職場,她們急切的想要屬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在她們看來,母乳餵養不是絕對的,可以實行混合餵養,奶粉餵養。她們愛孩子,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她們的一切。產後塑身、穿職業裝和細高跟鞋是她們的追求。
法國女人沒有期望自己和男人平等過。但在法國,女性卻擁有更多便利。法國給媽媽們提供帶薪產假、保姆和日托補助,從三歲開始的免費學前班,給有孩子家庭的退稅和補貼。這樣保證了法國女人可以同時擁有孩子和事業。
法國媽媽們散發著平靜的自信。她們的孩子能夠安靜的呆在餐桌上認真享受食物,很小就能搞定他/她自己的夜晚,法國父母不需圍繞著孩子轉,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喝酒聊天,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完美夜晚,讓孩子單獨待著,自己去解決問題,不濫用讚美詞彙……這些讓居住在巴黎的美國夫婦十分羡慕,且不可理解。他們會有疑問,對這個年紀的孩子建立規則是否合適?
設定界限
真誠傾聽孩子,賦予他們權利,但不對他們的意志投降。
法國育兒的經典印象是家長保有自己的權威。他們如何在餐桌、公園、商場等地建立起自己的權威?
作者講了巴黎人在紐約養育兒女,以及紐約人在巴黎養育兒女的區別。
在美國,法國兩個不同國度,孩子被不同對待。在餐桌上,如果一個3歲小孩出現,大人就會將注意力轉向這個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被格外關注的孩子逐漸認為自己有這種被重視、被關注和打斷別人、討價還價的特權。
身在美國的巴黎媽媽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是什麼賦予這些孩子權威,去駕馭成人的世界,他來了,大人就自動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他的身上,進入無我和忘我的境界。要知道,在巴黎,就算放蕩不羈的父母都會明確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威,“I’m a decider.”, 這句話在巴黎並不偏激,相反,顯得很正常,且毫不費力的行使。
在美國,父母們擔心對孩子過於嚴厲,會損害孩子們的創造力。他們不懂巴黎遊戲圍欄的重要性。更不喜歡巴黎父母對孩子的發號施令,他們會說,“這群施暴者。”
在孩子教育中,有一個詞很關鍵且格外重要,界限。在法國,界限幾乎是他們的口頭禪,在一個家庭裡,如果沒有界限的管理和要求,這個家就會陷入一片混沌,無論是養育還是夫妻關係都會受到破壞和威脅。因為它會磨滅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快樂。
孩子是有學習能力的。“對待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解釋。你需要給孩子稱重,所以把孩子放在稱上。如此而已。”
在法國父母看拿來,給孩子設限,是幫助他們瞭解,“有時候,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喜歡,但你還是要做。你不能一直做喜歡或者想做的事。”孩子不是焦點,世界並不需要圍繞著他們轉。
這種界限觀念,讓他們在孩子面前享有權威,在育兒方面不優柔寡斷,得心應手。3個月大的嬰兒就能睡整覺;他們在餐桌上能夠不哭不鬧,很好的享受在成人看來沒有任何食欲的多樣化食物。他們吃芹菜零食,綠豆糊、蔬菜糊,餐桌上很少膨化食品、肯德基、披薩這類沒營養、單一化的食物。
但法國父母這樣做意味著他們是在幫孩子們做某類決定,而且這是必須的。他們在育兒和夫妻關係中都存在這樣一個信念,“有自信的家長,會讓孩子打消疑慮。”“給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他們想要的。”
法國父母決定提供什麼、如何提供、何時提供食物給孩子吃,但孩子也可以決定吃不吃或吃多少?畢竟他們也並不希望孩子看起來那麼順從,那麼聽話,就像機器人。在必要的規則之外,他們希望孩子是有個性的人,期望孩子能夠“生活的輕鬆自信”“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生活”。看上去這些做法有些矛盾,但實際上並不衝突,他們的觀念中,自由是有設限的,自由不是天馬行空,為所欲為,自由和個性建立在規則的基礎上才成立。“如果不學習如何遵從,又怎麼學會如何不遵從?界限能夠幫助他們控制內在混亂,使孩子平靜下來。”
在法國,界限的設置顯得事關緊要,這個過程充滿命令,甚至會顯得“苛刻”。最常用的方法是“大眼睛”法,神情嚴肅,“不”“由我決定”“我不同意”,告訴孩子什麼被允許,什麼不被允許。但他們並不一直都那麼“霸道”,也會用商量的語氣,“請”,對嬰幼兒也一樣。在規則設定且適應彼此的基礎上,法國父母會在日常中做一些提點和調整。這樣一種規則和對界限設置的自信在法國許多父母身上都能看到。
正如法國哲學家盧梭在《愛彌兒》中寫到“要讓你的拒絕聽起來不可改變。任何祈求都不能動搖你。一旦‘不’字說出口,就像銅牆一樣阻擋孩子5-6次的反抗,最後孩子將放棄反抗,這樣,即使孩子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也會變的有耐心、平靜和順從。”
在法國,權威不是管教或懲罰,而是適時的教育,告訴孩子要詢問。嚴格不是不苟言笑,界限不是沒有自由。在界限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受到“啟發”,且充滿創造力。她們對於界限的設定是以“共情”為基礎,用她們的話說“建立在共情基礎上的界限才有效。”她們的權威來自和孩子的共情關係,而不是淩駕其上。共情的要素包括語言、時間、耐心和互相重視。“教孩子,而不是管孩子,讓法國父母說話語調溫柔。”給他回答的機會。在沒有那麼多壓力時,孩子更願意嘗試你要求他做的事情。
注明:文中圖片來源於互聯網,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更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