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逢夏必火的連衣裙——起源、歷史與種類

一:連衣裙定義

連衣裙是一個品種的總稱,是人們,特別是年輕女孩喜歡的夏裝之一。 連衣裙在各種款式造型中被譽為“款式皇后”,其中就有真絲連衣裙,是變化莫測、種類最多、最受青睞的款式。根據穿著物件的不同,可有童式連衣裙和成人連衣裙。在上衣和裙體上可以變化的各種因素幾乎都可以組合構成連衣裙的樣式。 連衣裙還可以根據造型的需要,形成各種不同的輪廓和腰節位置。合身的連衣裙可以襯托女生、女性的身材,特別對個子比較迷你的女生有種拉伸,變高的作用。連衣裙又稱“連衫裙”、“布拉吉”(布拉吉是俄語的中文譯音)。這是由襯衫式的上衣和各類裙子相連接成的連體服裝樣式。款式種類繁多,有長袖的、短袖的,無袖的,有領式的和無領式的各種式樣變化。


二:連衣裙的歷史 中國古代上衣與下裳相連的深衣,古埃及、古希臘及兩河流域的束腰衣,都具有連衣裙的基本形制,男女均可穿著,僅在具體細節上有所區別。 中國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著深衣,可看作連衣裙的一種變體。元代的質孫服,下裙如百褶裙。但是,整體來說,連衣裙的樣式在中國古代較為少見。近代,西式連衣裙傳入中國,成為中國人常穿著的服裝之一。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紗羅絹綺質地的綿袍共11件,其中屬於續衽直裾式綿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深衣是漢承秦制的服裝款式之一,其實就是將上衣與下裳接縫在一起,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連衣裙,由於被體深邃,故名“深衣”。這裡要補充說明一下,古代的下裳與現今婦女穿的裙子有所不同,它有點象後世的圍裙,當然在裳的裡面仍穿有褲子。 深衣的演變經歷了兩個過程:先是採用“曲裾”。在深衣出現之前,人們的衣服分為上下兩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裡面的褲,三者各司其職,衣襟與裳裾(下擺)各不相干。後來由於深衣去掉了圍裙,下體部分就不容易處理了:如在下擺處兩邊開衩,就難免春光乍現;若不開衩,勢必影響走路。為解決這個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辦法,也就是將衣襟接長,形成三角,穿著時將其繞在身後,用帶子系結,從背後看上去就象一個燕尾。這樣一來既便於走路,又無露體之虞。當人們的內褲得到完善後,進而發展為“直裾”。與傳統的上衣下裳相比,這種深衣的穿著要簡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適體。所以,在先秦時期,它是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時也是一般庶人的禮服。 三:連衣裙的常見種類 直身裙 現代裙類名稱,又稱“直統裙”,是裙類的新品種之一,特點是胸圍、腰圍和裙圍,三者基本上一樣粗細,形成一種直筒式的形狀。衣片結構,是上下相連,腰間不作剪斷。有時為了跨步方便,在近裙擺處接上一段收有折襇的接邊。直身裙不論孩子或成人都可穿著。又稱布袋裙。其裙體寬鬆,領口和裙擺收攏。曾於20世紀20年代流行,50年代再度流行。 A字裙 側縫由胸圍處向下展開至裙底擺,外形似A字。由法國時裝設計師C。迪奧爾於1955年推出。A型誇張下擺,修飾肩部形成。由於A型的外輪廓從直線變成斜線而增加了長度,進而達到了高度上的誇張,是女裝常用的外型,具有活潑、瀟灑、充滿青春活力的造型風格。

禮服裙 或稱晚禮服裙。通常肩、領設計較低,裙擺寬大,裙長及踝。多用華貴的綢緞、絲絨等面料裁制。 公主裙 上身合體,下擺稍展寬,無腰節縫。因採用公主線裁剪方法而得名。公主線系法國時裝設計師C.F。沃思為歐仁妮公主所設計,從肩至下擺呈一線縱向裁剪,由6塊裙片組成。迷你裙迷你裙誕生於20世界40年代,迷你裙起初長及膝蓋,1965年到1970年間它逐漸縮到大腿,適合年輕人的口味。 吊帶裙 吊帶連衣裙,和背帶裙不同,背帶一般者較寬長,並在背後打衩,而吊帶裙較窄短。吊帶裙一般在腰節以上部位都有一段護胸和護背的衣料。在盛夏季節穿著涼快、舒適,除了女童以外,成人也穿著,現代比較流行。 蕾絲裙 蕾絲連衣裙,是一種由蕾絲(一種舶來品)製成的質感輕薄、柔軟、飄逸的連衣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