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踏青!成都周邊這三個鄉村美爆了!
被困了一整個冬天之後,呼朋喚友,去田野撒野,去小樹林采蘑菇,去花海凹造型,這是親近自然不錯的選擇。
但哪裡的春天最精彩,
在高牆築起的公園?
在遊人如織飄著陣陣臭豆腐味道的湖和山?
NO NO NO,
最美的春天在村子裡,在我們最初的那個故鄉。
在我父母的記憶之中,20多年前,成都營門口都還是大片的田地,現在,高樓大廈已經修到了二繞。
社會研究都在說農村在衰落,被垃圾環繞,城鎮化一輪又一輪地接著來,千城一面。
我們越發地想念那個淳樸的農村。
這個春天,
我們想帶你去成都周邊三個鄉村看最美的春光。
無論你是本地人還是異鄉人,那裡有你腦海深處最美好的記憶。
柴扉、稚童、田園犬、木門窄巷、煙囪炊煙,出牆的杏花、濕潤的青石磚……
是古人描繪中的煙雨樓臺,是費孝通呈現的那幅鄉土中國,這麼多個世紀以來,我們依舊熟悉的地方。
但又有點不一樣,經過再造,保留以往獨一無二的魅力,這三個村子卻更加現代。
像英國的鄉村,也像日本的鄉村,美好得讓人神往。
成都以南,沿京昆高速、351國道120公里,是眉山丹棱的幸福村。
這本是一個道路泥濘、深藏著的山村,幸福古村三面環山,僅有南面可與外界溝通。
一段四五公里長的“丹馬鹽鐵古道”穿過幸福古村,在公路修好之後才失去了昔日噠噠的馬蹄聲、粗獷的歌唱聲。
現在在幸福村,你會發現廢棄的豬槽裡野花生長,竹編簸箕做成的指路牌,乾柴整齊碼放于牆根成為裝飾。還有櫻花、梨花、桃花輪流開放,山澗溪水巨石安然成趣。
方圓幾公里內,勾連起幾十戶人家的是青石板,一代又一代的人踩踏而過,依舊堅硬。在此基礎上優化過的道路,更適宜遊人。
青瓦粗糙石牆的院子,熊家院、知青點和趙家院這三個分散的民宿院落靜靜等待前來探尋的人。
門前一株大貞楠樹,木板窗,屋子的飛簷轉角有些發黑腐朽,從最初的一個小圓點維修擴建得越來越大,依舊顯示著家族的繁榮,並傳承至今。
淳樸的村民,在這裡與世無爭地生活著,堂屋供奉著祖先的牌位,院子堆放著犁、耙、石磨、箢篼、背簍、等農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偶有貴客來訪,喜鵲啼叫枝頭,八仙桌上好不熱鬧。
站在幸福村的最高點往下俯瞰,花開滿層層的梯田,花香在春風的強弱之下產生著濃淡的變化,飄來的一絲泥土清新,讓人覺得安心。
號稱“千年夫妻樹”的銀杏,清代流傳下來的石橋,佈滿青苔卻依舊堅強。小土狗蹦跳在田間,眼神中都多了一絲自在與溫暖。
時不時也有人組織起一起愛好國學、古琴、聲樂、茶藝的人造訪這裡,尋得一分靜謐。炊煙升起,古村又活了。
不止這些,接下來,還可能會有充滿活力與野性的越野跑,與本地非遺文化結合的跨界藝術表演……
在這個古村落裡,外來的探究者與原住的村民一起探索城鄉等值,尋找可持續的共贏模式。
彭州小魚洞汶川地震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重建完成,很多人按照規劃搬進了小魚洞大楠村,村名來自於某個院落中的大楠木。
來自成都的集火實驗室決定為大楠村的鄉村公共空間增加一些不一樣的東西,讓村民的活動能夠變得優雅起來。
彭州產竹筍,而這個鄉村公共空間也更多的利用竹子來打造,所謂因地制宜,大量竹子裝飾的公共建築,簡單又高級,這是她們宣導的廉價美學。
蜿蜒的小路上鋪滿石板,微風吹過,竹葉沙沙,不小心,還以為踏進了宜賓的蜀南竹海。竹林七賢看了估計也會愛上。
用腳手架和石籠網搭建的竹林餐廳就隱藏在竹林深處,張開眼就是一片碧綠。
這不同於一般的農家樂,她們想為這裡帶來一些審美變化和消費新感覺,鄉村,也可以是高級的。
喝茶聊天,或者放空大腦躺在沙灘椅上,遠山盡在眼底,大片的蘆葦地,長得肆意又自在,與夕陽陷入熱戀,在湔江河谷裡隨風搖擺。春分拂面,發發呆都很享受。
山間的泉水彙集成一條小溪從竹林穿過,當自然就這麼美好的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靈感在此刻變得沒那麼珍貴。
只需加一道小小的圍堵,崖邊臨山的地方就那麼自然地出現了一個無邊泳池。
冰涼的山泉水,還未到夏天,卻早已想迫不及待跳下去清涼一番,洗淨所有污穢。
而在崖下邊,還有一塊八卦田和北斗七星水池等著你,不過現在還沒有徹底弄好,等這個夏天就完全成型了。
春天,適合挖竹筍采野菜,當然,也可以享用泉水養殖的冷水魚,新鮮的生魚片,放入滾燙的油裡,只需要18秒。
晚上再住在竹林盡頭的民宿裡,頓覺此生還不如當一個村民。
成都的文青,沒有誰不知道明月村。因為太美太有看點,我們還想再說一下。
2015年,寧遠租下村裡羅大爺的房子,把它改造成了草木染工房。
這是寧遠當時對草木染工房的設想,“村裡的公共藝術空間,傳承鄉土手工藝,培植當地產業”,現在,都實現了。
100多位陶藝家、藝術家、設計師棲居在明月村,除了寧遠的遠遠的陽光房,還有明月食堂、諶家院子等。
這群新村民和原住民互助融合,有著傳統樸素的鄰里鄉情,誰家的菜成熟了就給其他家送一點過去。
這早已不是傳統鄉村的樣子,反倒是像是一個鄉野博物館。
春種秋收,無論老舊村民,她們仍然按照時節在過日子,農忙時種田採茶,農閒時候便做陶染布。
遍野的茶園,茶農採摘時候臉上都洋溢著發至內心的笑容,那麼悠閒自在,時光就在指縫間慢慢穿梭。
古老的邛窯火焰還在燃燒,原汁原味,燒制工藝完整地保存了唐代技藝。
她們在這裡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陶藝,篆刻,紮染……
她們也親自參入到明月村的建設中,將自己的技能傳授給村民,和村民一起對歐美鄉村進行討論,一起進行垃圾分類。
她們在明月村為一場鄉村音樂會忙碌,為一本書而分享,進行著各種可以冠以現代的嘗試,當一個實踐者。
她們這樣過日子,你也可以去感受這樣的日子。不想走了,那就在明月村的民宿中住上一晚,第二天大早起來,沿著村子跑8公里,整個人都煥發了。
像明月村阿呆哥說的那樣,這既不是傳統的鄉村,也不是城市,是一種代表未來的理想生活方式。
“群體有共同的根;環境自然生態友好;人文關係舒展;易於建立經濟迴圈;對外界有良性聯結。”
李健《迷霧》
你可知道在你的故鄉
有人在等你回來 念念不忘
年復一年許多事變了模樣
種著莊稼的土地長出了樓房
她們在這裡盡可能的拖延著,讓鄉村也然綻放光芒。
這是三個非典型性的成都農村,但或許有一天,她們就成為典型了。
新舊結合,形式再怎麼變,這些村子的內核卻依舊在那裡,根植于鄉村文化與鄉土生活,源自初心,重視人的煥發。
一切在此基礎上的多元設計,都讓人著迷。
(圖片來自眾多好友,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