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蘋果新產品臨近發佈:iPhone/iPad或將搭載TouchBar

對於去年發佈的Macbook Pro 2016,相信很多人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塊新加入的Multi-Touch Bar上,但是當時我們似乎只把這玩意當作能夠打麻將(蘋果不允許這種設計,看完本文之後你就知道了)的樂子,往後便不再關注了。但是時隔幾個月,臨近發佈的新iPad和新iPhone卻不約而同地傳來一個消息:他們可能都會搭載Touch Bar!

雖然這項曝光在OLED螢幕、螢幕指紋識別等高端技術的背後顯得不那麼耀眼,但是即將出現在蘋果全線產品上的Touch Bar,可能是將來對我們使用過程影響最大的改變。 在Macbook上他們是如何使用TouchBar的? 既然蘋果這麼重視Touch Bar,那麼我們也必須正視這項技術了,首先我們來看看之前在Macbook上他們是如何使用TouchBar的。蘋果對Touch Bar的定義是取代功能鍵的一塊長條狀螢幕,所以尺寸上和之前的物理鍵盤的快速鍵區域是相同,解析度為2170×60圖元,在最右側集成了Touch ID指紋識別。

功能方面,蘋果工程師對於Touch Bar的定位並不是一塊副顯示幕,而是一個輸入裝置:“Touch Bar不能用來顯示警報、提醒、消息、滾動內容、靜態內容或任何其它能夠吸引用戶而使他們的注意力從螢幕上轉移下來的功能。”所以對於現階段少數支持Touch Bar的應用來說,功能更多地集中在了照片流的控制、視頻時間節點的選取、PS中選擇相應工具和色彩、計算器計算符號的按鈕和網頁的切換等方面。 如果要對Touch Bar做一個定義的話,它將以前各個軟體複雜難記的快捷按鍵全部都剔除掉了,然後以最直觀的方式集中在了Touch Bar的顯示幕中,需要的時候就顯示,不需要的時候就關閉,比如以前切換頁面可能需要command+tab等快速鍵操作,有了Touch Bar之後就能夠直接在上方滑動選取,更加直觀並且保證了效率。

前面的例子是取代快速鍵,但是它同樣可以取代需要用滑鼠和觸控板來完成的精細選取工作,比如在PS中選色,有了Touch Bar之後用戶的手可以一直停留在鍵盤區域,而不用來回在鍵盤和觸控板、滑鼠中切換。

Touch Bar值得手機、平板割讓出一部分顯示面積麼? 而前面這些都是對於筆記本這個生產力工具來說的,有一個可以靈活顯示各個應用快速鍵和快速選取功能的獨立顯示幕顯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iPhone和iPad來說,設立一塊Touch Bar有意義麼?據說iPhone 8的螢幕尺寸高達5.8英寸,而有效顯示面積僅有5.15英寸,用如此大的一塊面積去做一個輔助操作和輸入的模組,值得麼?

這就得從蘋果對於Touch Bar的規劃和開發過程說起了。大家不知道的是,Macbook上的Touch Bar其實是獨立於電腦的Mac OS之外的!驅動這塊Touch Bar的晶片名為T1,是Apple Watch中使用S1處理器的變種版本,也就是說Touch Bar運行的是Watch OS,和iOS師出同宗,而不是Macbook的Mac OS! 所以從技術角度來講,Touch Bar直接移植到iPad和iPhone上是沒有難度的,不會給手機和平板帶來功耗、相容性和內部結構設計的難題。其次,iPhone 8使用全面屏設計其實是為了在手機尺寸和顯示面積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將以前閒置的面積讓給Touch Bar,來提升操作效率,而不是單純的提供一個大屏。

在iOS上,Touch Bar如何工作是第一大問題,這讓我們想起來三星Note Edge,該機側面的曲面屏可以顯示來電、短信等資訊,但是這種設計思路最後被證明很雞肋,Touch Bar最後會陷入這個怪圈麼?我們再回頭看看蘋果對於Touch Bar的定義:Touch Bar不能用來顯示警報、提醒、消息、滾動內容、靜態內容或任何其它能夠吸引用戶而使他們的注意力從螢幕上轉移下來的功能。也就是說可能你會看一下 Touch Bar ,但是不會對著它進行閱覽和思考。 所以我們並不應該把Touch Bar作為一塊輔助顯示幕來看待(雖然它確實是一塊屏),它其實和滑鼠、鍵盤、觸控板屬於同一類別。它的出現意味著iPhone和iPad將能夠承載和MacOS類似的生產力任務,廠商不再需要設置一系列的手勢操作和功能表來實現複雜的功能和精細的選取工作,並且還吃力不討好。而且iOS和MacOS的操作體驗也可能會迎來統一。

但是在那之前,iOS也需要有重大變化,位於螢幕底部(很大概率上會這樣設計)的Touch Bar除了應對複雜的操作之外,平時一些簡單的操作也必須一手包辦(將會起到和Android虛擬按鍵類似的功能,但它必須比虛擬按鍵強大得多),不然怎麼對得起它佔據的這麼大一塊顯示區域?而怎麼充分利用這一塊區域,就需要蘋果來給我們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