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XT-20 初體驗

富士的 XT-20,我記得應該也是 2017 年初,富士公司由 GFX 一同宣佈發售推出,整觀富士的所有產品線,富士貌似把之前成功的 xe 產品線砍光,最新的 2400w x-trans 處理器只用在了 xpro-2(¥10,500)、xt2(¥10,900)、x100f (¥8,800)和這台機器相對售價低廉的次旗艦產品 XT-20(¥5,500)。

對於 aps-c 相機的一些理解,在 xm1 之後,我順勢購入了索尼 a6000,配置了 5~6 枚鏡頭,這是台很均衡優秀的相機,圖元很高 2400w,攜帶也算方便,相對全幅 A7 系列來說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一些不足,看在親民的價格和優異的畫質還算值得入手。

至於我為什麼把 a6000 換成現在這台相機,我有大致以下幾個考慮:

1.a6000 配合我的主力相機 A7r2 上,有人會說鏡頭上能互補,但是由於焦距係數的轉換後,某些超廣鏡頭會變得很無奈,自己配了 fe16-35、fe55、fe90、fe70-200 四枚鏡頭,焦段轉換 1.5X 後,我個人覺得,獲得的視角其實是比較奇怪的,拋開非常規拍攝的題材外,焦距超過 200mm 的題材,我個人的拍攝題材大概一年也不會超過 5 次,索尼的殘福鏡頭在近些年無限接近停滯的狀態,除了適馬之外好像並沒有非常優秀的新鏡頭來適配;

2.我閒暇也會搭配玩玩一套 fe2 的尼康膠片相機,其中搭配了 3 枚鏡頭 28mm、50mm、105mm,由於年代相對久遠,之前轉接在 2400w 全幅機身上缺還會讓人眼前一亮的驚歎,在嘗試轉接在 7r2 上體驗後,鏡頭素質貌似並不能喂飽 4200w 圖元的超高解析力,所以這我也此呼籲,玩轉接鏡頭給高圖元相機要謹慎(最近玩 GFX 轉接的好多);

3. 對於隨身機,輔機來說,拿得出手,帥氣好用,有小巧好用的鏡頭等等,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標準,借此機會我也想換一台價格適中的小機器隨身攜帶。

對於這台相機我的第一感受是:比宣傳冊上的機器要看好很多,而且與全幅膠片相機的大小,操控很接近,除了沒有一個我覺得很腦殘裝逼的 ISO 波輪之外。

機身頂部,左側模式轉盤上把一些常用操控,閃光燈的撥杆設計的也挺有意思,波動一下閃光燈就會自動彈起。

彈起小巧的閃光燈,做工還算扎實,但沒法改變閃光燈的角度,進行一些跳閃之類的操作,可用性會低一些。

右側為主要的波輪和組合,包括快門轉盤(幾乎不太會去用)、曝光補撥盤(配合機身的前撥輪可以調整 +-5ev 的曝光補償)、快門按鈕可以插個裝 X 的按鈕或者機械快門線,還有這次一個很特別的 AUTO 撥杆和非常小的 fn 自訂按鍵,這個按鍵真的好小,按起來不算太好。

機身前面板只有除了波輪之外,只有這個對焦模式選擇按鈕,剛開始轉接老鏡頭想用數碼裂像調了老半天沒出來,原因就在這個對焦模式上,非 M 檔的情況下都無法打開任何 MF 輔助的功能,包括數碼裂像和峰值。

使用了新的感測器和處理器,保證了這台機器回應速度和高速連拍緩存狀態下也有很好的表現,僅 jpg 模式下高速連拍最多 65 張,raw+jpg 的話差不多有 25 張左右的緩存,這塊 cmos 中心內部有個正方形區域,對應的是相機內部的一個對焦模式範圍選擇。

翻轉的角度,沒有豎向反折功能。

左側的介面們,貌似能和索尼微單快門線通用。

右側的四向自訂按鍵,一開始不太習慣,因為索尼這裡是可以轉的,我拿著這機器轉了老半天沒撒反應,類似老的 PS 手柄,這 4 個都可以設置常用的一些快捷操作,搭配 Q 按鍵在常規拍攝過程中不用進主菜單去設置了

AE-L 和 AF-L 也能設置自訂功能,後波輪設計蠻有意思的是可以左右波動操控,另外這個波輪可以按!!!(前撥輪也可以按!) 另外最最重要的是有一個 view mode 切換按鈕,看到這個按鈕我整個人是內牛滿面的。

功能表整體還算比較簡單上手,富士做相機方面很多東西都很貼心,這個之後我會慢慢提,另外這個 evf 取景器其實不算很大,但延遲方面做得還算不錯,畢竟這台相機宣稱使用電子快門可以達到 14fps,夜晚快速移動延遲也不大,最關鍵的這個圓形目鏡的設計讓我想到了尼康的旗艦產品。

拍攝介面蠻常規的,而且這個水平儀做的我有點愣,除了水準外,沒有前後俯仰功能提示,拍攝風景的話會有一些使用上的小遺憾,另外說一下這塊螢幕帶電容式觸摸功能,拍攝狀態下氛圍 4 個模式,無觸摸、觸摸對焦+快門釋放、僅觸摸對焦、觸摸對焦+變焦(這是什麼高科技?可能需要鏡頭支援吧) 。剛開始我選擇的是觸摸+對焦模式,試了幾次還挺新鮮的,不過由於拍攝習慣的關係,我要改變對焦點的話,除了去觸摸之外,使用當前的對焦點,常規的半按快門對焦是不工作的,必須你再用手去觸摸進行對焦,對於這個功能的設計,我個人是不習慣的,但考慮到現在手機攝影用戶這麼龐大的數量,習慣習慣就好了吧。

常規的幾種膠片濾鏡模擬,包括 classic chrome(一個反差和飽和度相對很低模式)、Acros 黑白膠片(這款膠捲中大畫幅還有在產) 。

快速操控的功能表,16 個功能都可以自訂,前後波輪可以進行快速操控,真的挺方便的(因為索尼的那個快速功能表真的太小了,有時候會按歪)。這裡插一句,觸摸功能只能使用在對焦點選擇和照片重播選擇推動放大(和手機上看照片基本一樣),其他功能表系列的操控都不支持,原本我以為他會支援 eosm5 那樣的 evf 取景下,手指觸摸黑屏狀態下的 LCD 能實現對焦點選擇,估計這個黑科技,佳能有專利。

嗯這是一個我覺得富士在相機方面比較專業的點,自動 iso 可以有 3 個模式進行儲存使用,最低快門速度 1/4 ,雖然這點比不上 7r2 自訂最長 30S(然而這個功能我覺得與拍攝間隔延時比較重要,拍過的都懂我在說什麼),但日常使用的話 1/4 搭配超廣防抖鏡頭應該也是最最極限的速度了。

機內可以錄製 4K 視頻,觸摸點選擇進行對焦都可以,也能套用膠片濾鏡,但最多只有 30fps,沒有 f-log。

配了一枚小巧的定焦鏡頭 23wr,昨天剛到手,整體做工對得起價格,全金屬,有光圈波輪,支持 1/3 調整,操控體驗接近老鏡頭,初步使用下來對焦速度挺快,畸變目測還不錯,就是全開狀態近攝解析力一般,收到 f2.8 會大大改善中心畫質。

這個鏡頭有個很奇怪的設計,可能是防呆吧,必須拆了遮光罩才能安裝或者卸載鏡頭蓋,而且這個遮光罩是塑膠的,感覺經不起我幾下折騰就掛了,已經訂了一個防徠卡的金屬遮光罩,濾鏡尺寸是 43mm。

以後的主力,3 枚手動鏡頭和 2 枚自動鏡頭,這圖可以看得更清楚,cmos 的中心有一個方塊區域,對應的是相機內的一部分對焦點(這部分我要研究一下,之後會追加)。

最後你們都喜歡的中畫幅老爺爺和半福小孫子合影一張。

就目前體驗和使用來說,對比之前 xm1 來說做工和操控提升是比較明顯的,當然顏值也更高了,新增的數碼裂像對於轉接老鏡頭來說真是裝逼利器,和膠片機上的雖然有些小區別,但真的很有意思。

搭配套頭和定焦頭來說,對焦速度都能令人滿意,畫質方面因為最近上海天氣比較差,實在邁不開腿用,之後會慢慢補充,現在能說的就是:iso 有沒有虛標不是很介意啊。

其他的話歡迎小夥伴提問和交流。

拍攝器材是 A7r2+fe90+fe55,感謝媽媽 30 年前買的羊毛大衣給我做背景布。

原片 ,機內直出。

轉接 105mm(阿富汗少女)

50ais

28mm ai

xf23 w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