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是好事: 國產千元機的心酸
在2017年年初,一些千元機公開宣佈漲價。魅藍Note 5漲了100元,紅米4系列漲了100元,努比亞miniS也漲了100。漲價的原因主要都是元器件採購成本上漲。
從明面上看國產千元機似乎遇到了困難,但禍兮福所倚,對於曾經憑藉千元機殺入紅海的廠商,如果還活著的話,漲價或許反而是喚醒千元機市場的靈丹妙藥。
低價的意義
在智慧手機發展初期,是沒有千元機這個概念的,那會兒小米1999元的旗艦機就很有性價比了。但是當產業鏈成熟後,很多方面的成本都下來了,歷史在這個節骨眼上給了千元機崛起的舞臺。
類似Google的Android One計畫,千元機承擔著教育市場推廣普及Android智慧手機的意義。只用花不到1000塊就能換一部性能還不錯的手機,這給了不需要旗艦機的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一個很合適的選擇。
小米祭出紅米、魅族成立魅藍,一時間幾乎所有廠商都迅速佈局了千元機市場,國產智慧手機的銷量也節節猛增。所有廠商都明白即便沒有充足的利潤空間,但千元機卻是擴大市場佔有率的一把利劍。
千元之殤
雖然千元機為各自的品牌打下江山,但身先士卒的日子並不好過。畢竟做手機不是做慈善,沒有利潤空間意味著,即使出貨量再多也賺不到什麼錢。另外千元機受限於成本的用戶體驗,也帶來諸多負面的用戶口碑。
但市場是瘋狂的,越來越多的廠商借千元機入局。大家不比拼用戶體驗,就看誰價格更低,甚至有了499、599這樣價格的手機出現。其實走到這一步,手機廠商包括消費者用戶都已經不是很理智了。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千元機逐漸失寵,一些明白了“一分價錢一分貨”的消費者更願意多花點錢買品質更好的手機。在市場飽和優勢喪失之後,千元機出貨量不再膨脹,對於供應鏈的需求以及控制力都在降低,出現漲價的情況其實完全在預料之中。
突圍之路
說了這麼多那麼問題來了,2017年千元機到底路在何方?路還是在千元機自己腳下,如何擺脫“低價”帽子,讓自身具備更多附加價值,是所有廠商需要思考的命題。
這個命題攤開來講,就是如何把千元機賣得更貴並且賣得更好,或者說在擴大利潤空間的前提下還要讓消費者更願意買單。所以拼體力的時代終究會過去,靠低價吸引用戶在拓荒期可以,到了後期還是要靠腦子吃飯。
舉個例子。
HMD發佈的諾基亞6,如果從處理器性能角度來講,搭載高通驍龍430無疑屬於千元機序列。但1699元的售價顯然不是那麼“千元”,利用品牌情懷換取利潤空間,HMD的這步棋走得乾脆。
紅米Note 4X也是這麼做了,初音限量版的推出其實就是提升千元機溢價的策略。簽個合作授權、圈一批二次元粉絲、整個藍綠配色加入初音元素,就能多賣300塊錢。單論這300元利潤比例,不知道要比紅米Note 4X本身的高到哪裡去了。
行銷之外
但靠品牌行銷手段來換取千元機利潤空間,總有一種在聽羅永浩說相聲的感覺。對於消費者來說這也不是一個善意的信號,憑什麼讓我多花錢買情懷買二次元屬性?
所以除了講故事之外,手機廠商們還是要拿出來一些真材實料來給衣食父母。這方面使用者倒也不用擔心,畢竟產品和使用者體驗才是核心競爭力。現在的千元機基本該有的都有,金屬、指紋、甚至雙攝,曾經旗艦機才能用上的硬體設定,如今千元機也能輕鬆get。
換個思路來看,漲價或許也是好事,良性迴圈下廠商也能有更多的資本投入在千元機上。如果一味地陷入低價競爭泥潭,對消費者也不是什麼好事。
個人眼中的千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