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作為一個不吃辣的四川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這個世界到處都充滿謊言和誤解。

四川人請廣東人吃飯,說:吃嘛,這個一點兒都不辣,兒豁。廣東人辣出眼淚了,四川人面不改色,又吃了一口說:是不辣啊。

(外地人吃不得辣,到四川來了建議吃水煮魚、水煮肉片等清淡嘞。我是騙子。)

輪到廣東人請四川人吃飯,好心提醒,說這個是很辣的喲。吃一口,四川人丟過去一個白眼。

也不知道為什麼,全國人民都以為:

所有四川人都很能吃辣。

甚至產生了

四川的貓能吃辣嗎

這樣的十萬個為什麼。

這到底對四川人有多大的誤解啊!

我是不能吃辣的四川人!

我是不能吃辣的四川人!

我是不能吃辣的四川人!

小時候爹媽去菜市場買回涼拌的豬頭肉,我必須用白開水把辣椒沖洗掉才感吃。久而久之,爹媽也很默契地每次只買鹵豬頭肉回來,鹵的,沒什麼辣味。

等稍微長大了,看著別人家孩子,對,別人家的孩子都能吃辣,爹媽心理不平衡,也嘗試著鼓勵我吃辣椒。

結果當時是吃下去了,

第二天起來保證扁條體發炎

,又紅又腫,口水都吞不下。

這個時候,搞笑的是爹媽還使勁罵,喊你不要吃辣椒你還要吃,看哇,發炎了吧,走,打針去。

媽老漢兒都能吃辣,唯獨我不能,想吃辣又不敢,那一刻,我甚至產生了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困惑。

上學之後,不吃辣的四川人又多了一重挑戰。除了家中的食物,我還得和校門口的小賣部戰鬥。

各種一毛、兩毛、五毛的辣條最暢銷最流行,還有炸洋芋,結果我通通吃不得。

其他同學放學後都蜂擁著擠滿了小賣部門口,我只能站在最外層張望一下,吞口水的聲音是那麼清晰。

我自覺地再往前走,去買一個棉花糖。舉著一個棉花糖走在路上,自己都覺得自己是個娘炮。

一個兄弟夥趁你不注意塞了一根辣條到你嘴裡,頓時辣到跳,大家都哄堂大笑,然後你發誓要給他說八點半。

到了中學,中午吃食堂,

四川人食堂的辣椒真的不要錢,

大把大把,有越放越多的趨勢。高一你都是把辣椒一粒一粒挑出來就好了,到了高三,你想直接在菜裡挑出兩塊可以吃的肉和蔬菜這樣會更快吧。

大學也慘,根本不知道去哪裡讀,

“吃”是比“學”更大的問題

。就在四川本地讀?辣了十多年,怕了。

去不吃辣的外地讀?得了吧。首先你不能參加老鄉會,別人都說吃火鍋,你沒法兒提議吃別的。

其次,你可能遇到很能吃辣的外地人,擼串兒要裹三圈兒幹辣椒面,吃辣不輸四川人。遇到這更丟臉了,不是麼。

四川人約飯聚餐只吃火鍋。

不能吃辣,但隨時又想吃辣,這種四川人最造孽。有人說得好,

“就像唐僧到了女兒國,只能看不能吃。 ”

這感受誰人能懂!

朋友一約飯我心裡早就打了退堂鼓,實在推不掉了,嘴裡罵了千萬遍,但還是不得不去,每次鍋都還沒端上來就要先要碗白開水。

“服務員,來碗白水嘛。不是一杯,是一碗。不是喝,是洗。”

服務員給你一個白眼,再給你一碗開水。毛肚燙好在白水中洗了又洗才能下肚。

每洗一次周圍的朋友都在起哄,慫恿不要洗,偶爾嘗試著直接吃下去,

結果回去就拉肚子,胃還很痛,一不小心就急性腸胃炎,半夜還跑醫院掛點滴。

吃一次拉一次,最先還以為是火鍋不衛生,結果別人都活潑亂跳。之後吃辣的冒菜、炒菜、麵條,也都繼續拉肚子。有時候,吃一點點老乾媽那種級別的辣椒都要打標槍。

一頓火鍋下來換了四五碗白開水,服務員那個臉色哦,心頭一定在想這是外地人吧。

為啥不吃鴛鴦鍋?鴛鴦鍋賣得更貴啊。這是赤裸裸的,歧視。

不能吃辣,這感覺和朋友相聚麻將,而我告訴他們我不會麻將一樣的。都在high,而只有我坐在卡卡角角頭打瞌睡喝清茶,心裡總覺得有點不舒服,不好耍。

偶爾家人朋友在飲食上的照顧,煮個丸子湯,炒素菜不放幹辣椒,但主流還是嫌棄,或許不吃辣的人就不該出生在四川。

@扁的羽毛

有一天,我陪老公去吃火鍋,隔壁一桌點了一個純白鍋。我真的是第一次見到真的純白鍋,比想像中還要刺激,就像一鍋洗腳水……其實我想說,不吃辣的成都人也是有尊嚴的,就算一個人去吃,一點辣也不吃,也要點鴛鴦鍋,這種洗腳水一樣的純白鍋還是點不出口的。

@小艾扣

有次去吃三個馬的火鍋,我們點了鴛鴦鍋,結果老闆說只有紅鍋了。我們鼓搗要吃鴛鴦鍋,老闆就洗涮我們,“啊,你四川人不吃辣啊。”最後老闆兒沒得辦法,還專門開著托托兒車回老店去拉了一口鴛鴦鍋過來。

@懶癌晚期患者

上學的時候學校旁邊賣的涼麵炒雞好吃,我每次都不要辣,並且要求老闆加糖,老闆也沒有加辣,只是用上次拌完涼麵的盆又拌了一個不辣的,我都得就著兩瓶水才能順下去˃̣̣̥᷄⌓˂̣̣̥᷅

@何歡

我以前喜歡吃辣,然而菊花生病了,一吃辣就犯病。以前不知道菊花犯病還會導致別的,直到後來發現每次犯病必然高燒……

@楊迅

我童年時代,家裡唯一會主動給我買的是麻辣牛肉末,父母懷抱著“每天吃一點辣慢慢也就習慣了”的癡心妄想……自然,是失敗了。

@南南夏奈

作為一個四川人,不能吃辣不能吃醋,每次去吃酸辣粉必須說不要辣椒不要醋的時候,老闆都是懵逼臉。

@哺乳綱靈長目人科

又有朋友問我,你們廣東人吃福建人,吃廣西人,為什麼不吃四川人。我說,我們不吃辣。

@飛天紅豬俠

家有二貨媳婦一枚,上次我做菜放了一個青椒,其實一點都不辣。吃飯的時候她就一直在說好辣好辣,哥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嘲諷她:你說你一個四川人還不吃辣???結果這貨頭都沒抬說了一句:那你們山東人都會開挖掘機?我,我竟無言以對!!!

不吃辣的四川人,仿佛就是個異端。應該被火燒死。

其實你們這些吃辣的人才是該被燒死。因為辣,本來就是一種灼燒。

人舌頭感覺到辣的原理複雜,但知乎上有人寫得生動:

你能感覺到辣就是因為某種叫辣椒素的東西,像針一樣紮在你的味蕾上,然後讓你的大腦分泌出來各種化學物質,讓你感受到一陣陣灼燒般的痛感,繼而大腦指揮身體產生一系列應激性反應,比如出汗臉紅涕泗橫流等等。

對不吃辣的四川人,所有的誤解都可以濃縮成“不能吃辣椒,你還是不是四川人哦!”

有時候連外地朋友都要驚呼,你不吃辣椒,不可能,你們川菜那麼辣的。

真的,這是天大的誤解。四川more than pandas,and more than 辣。

川人嗜辣不過是三四百年的事情。

四川盛產甘蔗,唐宋以前,川人重蜜食甜。直到元明、明清之間的戰爭後,種植甘蔗的人口減少,甜作為主要調料的川菜才衰落。

清朝中期,重鹽逐漸成為川菜的重要特徵,四川鹽多,最出名的是自貢井鹽。

差不多也是明清之際,辣椒傳入中國了,歷史記載西南地區的辣椒,最先是傳入貴州,再傳入四川。

兩者都是重口味,缺乏食鹽的時候,機智的人們就用辣椒來替代,滿足重口味的需求。乾隆年間的《廣西通志》就有記載,“每食爛飯,辣椒代鹽”。

也由於歷史政策原因,四川人能夠吃到的鹽越來越少,而人越來越多,於是更多習慣了重口味的四川人用辣椒來代替食鹽,形成了現在的川菜格局。

也有清淡的川菜流傳下來了,成為了現在的稀罕物。

蔡瀾最為推崇的

開水白菜

就是一道以清淡著稱的經典川菜。他講“開水白菜的清湯代表著川菜的最高境界”。

老母雞、干貝、排骨、火腿蹄子,分別反復燉煮過濾,最後只留最清澈的高湯來煮白菜心。

除了開水白菜,還有一道叫

雞豆花兒

的川菜也是清淡至極,現在老成都都不一定聽過。

雞肉去掉筋膜,剁成茸,與蛋清、清水、濕澱粉、鹽和味精等一起調成稀漿後才放入燒開的清湯之間,推動幾下,雞茸一點點凝聚,最後形成豆花的樣子。

這就是食雞不見雞。

無論是調製雞茸的配料比例還是製作時候火候的掌握,難度都相當大,很考手藝。

另一道川菜

雪花雞淖

也差不多是雞豆花那種做法,火候的不同使得雞淖更加潔白蓬鬆。

對於不吃辣椒的四川人來說,只要這些清淡川菜的大名還在,就是心理上巨大的安慰。

只是可惜,這類川菜越來越少見,快成了傳說。費時費工夫,現在少有人做,能吃到成本也極高。

高級清淡的吃不到,清湯寡水的吃不下,麻辣鮮香的吃不得。用媽老漢兒的話說就是,你怎麼那麼挑嘴喃,怎麼那麼難將就喃。

問我,我也不曉得啊。

參考:

梁平漢:“要素稟賦變化與關鍵性技術創新:現代川菜味型何以形成”,《產業經濟評論》,第4期,2016年。

梁平漢:“中國烹飪創新背後的經濟動力:以川菜發展歷程為例”,《經濟資料譯叢》,第3期,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