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這種舉動,別讓他們未長大就輸了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3歲看大7歲看老”,從心理學的角度,孩子有些行為習慣反映的是他們的內心,而這樣的行為習慣會決定孩子的人生道路。別讓不良的行為習慣,讓孩子輸在了人生的起跑線。
故事1
某天在社區,幾個小朋友在玩跳繩,大家都爭先恐後嘗試,唯獨一個小女孩一副熱切的樣子卻只是站在旁邊。小女孩的媽媽鼓勵她:“去跳跳看,很好玩的。”
小女孩搖頭:“我不懂,我一定跳不好。”
“跳不好可以慢慢學,所有人一開始都是跳不好。”
媽媽的鼓勵反而讓孩子生氣了:“我就是跳不好,我就是不要!”
媽媽很無奈,還未嘗試就說自己肯定跳不好了,這是什麼心態呀?
故事2
楠楠唱歌唱得就像一隻黃鸝鳥,老師想讓楠楠上臺唱一首。
楠楠搖頭:“我如果唱跑調怎麼辦?我如果唱錯了怎麼辦?我還是不要唱了。”
老師說唱錯了沒關係呀,楠楠乾脆沉默,不再說話。
故事3
爸爸給波波買了積木,爸爸饒有興致地壘了幾棟建築給波波示範,然後讓波波動手。沒想到波波沒有普通小朋友對新玩具的熱衷,反而面露難色地說:“我不會。”
“很簡單呀,就是把積木往上面疊加,你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波波還是拒絕嘗試:“我不敢,這太難了。”
故事4
小木喜歡捏橡皮泥,媽媽鼓勵小木捏出一個杯子,小木很為難:“我不會,我一定捏得亂七八糟的,還會浪費橡皮泥呀。”
“不試試怎麼知道呢?”媽媽繼續鼓勵。
小木乾脆把橡皮泥全都收起來:“我一定會失敗的,我還是不要試了。”
為什麼會有孩子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呢?
踢球門實驗
美國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蓋伊.溫奇曾經分享過一個踢球門實驗。被試者站在十碼線外對準球門踢,每人10次。在起腳前,所有人眼中的球門寬度和高度差不多。比賽結束後,那些踢中2次或更少的失敗者覺得球門變小了10%;相反,踢得比較多的成功者認為球門變大了10%。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失敗會讓人覺得目標變得比過去更可畏,更難實現,從而阻礙他們進一步嘗試。
擔憂失敗而不敢嘗試的孩子,他們也一定是遭遇了類似的情形。
具體的可能有下面兩方面的原因:
1、孩子經歷了一些失敗的挫折
每個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熱情和好奇,就像那些剛會爬的寶寶,他們會到處“涉獵”、亂摸、亂扯拉,這是因為他們滿腦子都是嘗試。唯一讓孩子停止嘗試的步伐,那一定是孩子經歷了一些失敗的打擊,讓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受到了破壞。比如系鞋帶不成功、端水杯不小心打碎、攀爬梯子摔倒、跳繩被絆倒、疊積木倒塌……這些小挫折總會在任何一個孩子的成長路上發生,因為一個生命從幼稚到成熟,這些都是必經的坑和小山丘。
2、家長不恰當的應對
正因為孩子的成長總會經歷挫折和失敗,為什麼有些孩子始終充滿陽光和鬥志呢?關鍵在於父母的對待和引導。然而,總會有些無趣的大人,從孩子一開始嘗試時就充滿各種負能量:
當一個孩子笨拙地想端起湯喝的時候,大人就會著急地阻止“你會灑掉的,我幫你”;
當孩子嘗試自己穿衣時,大人會阻止”還是我來吧,你不懂“;
當孩子自己吃飯時,大人也會阻止“我喂你,你會把飯喂進鼻子的”;
當孩子嘗試搓洗衣服,大人又阻止“會弄濕身的,你別動”……
大人長期的否定,打擊了孩子嘗試的熱情和欲望,甚至讓他們再次遇到事情時,會下意識地就要大人幫忙或包辦。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從不懂到懂、從做得一團糟到嫺熟的過程,大人自以為是的“愛”,會直接扼殺了孩子對世界的探索。
孩子經常害怕失敗,會給他們的未來帶來什麼後果?
經常害怕失敗的孩子,趨向于拒絕嘗試事情。當一個孩子從年幼時已經被抹殺了獲取進步和成功的可能性,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即使某些孩子或許因為逼迫、也或許在壓力下心存不安地嘗試,他們害怕失敗的心理也會影響他們做事情的成績。就像我們平時端著滿滿的一杯水走路,越害怕潑灑,往往越容易把水灑出杯子。同樣地,一個害怕失敗的孩子在做事情時,本來已經有十成把握的,結果只取得了5分的成就。那些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到了考場成績變得一團糟就是這樣的原因。
該如何讓孩子改變害怕失敗的心態呢?
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孩子不回避,勇敢嘗試,總結失敗教訓,當他們偶爾取得成功,便能扭轉這樣的局面。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都會承受壓力,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會把孩子的自尊打向冰窟窿。但嘗試也是唯一的途徑,只有嘗試,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慢慢地進步,父母幫忙總結哪裡做得不夠、哪裡已經有進步,耐心鼓勵孩子堅持,當孩子們積攢了足夠的能量,一旦讓他們取得不錯的成績,他們以往丟失掉的自信和自尊就會重新回歸。
所以,警惕孩子害怕失敗而不願嘗試的舉動,別讓他們未長大就輸了人生。
本文關鍵字:害怕失敗、兒童心理、不敢嘗試、家庭育兒、親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