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斷舍離:如何用正確的姿勢扔東西

日本的雜物管理專家山下英子提出“斷舍離”的理念,在她看來,“斷舍離”不是讓誰去過“勒緊褲腰帶”的窮苦日子,而是讓物品發揮最大的價值,卸下無端消耗自己人生的包袱。

少即是多,用“清空”來減壓

家中儲物間裡存放的那些物件,有幾件是經常使用不能丟棄的?打開冰箱,長期佔據空間的那些小瓶小罐真的還有用嗎?

生活中總有一些雞肋物品佔據了我們生活和心靈的空間,也莫名地增加了內心的壓力。

受“禪宗”文化的影響,在日本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人們通過大幅度減少他們擁有的物品,使減壓成為一種常態。

3件襯衫、4條褲子、4雙襪子以及一間如審訊室一般光禿禿的房間,這一切構成了日本男子佐佐木典夫的“豐富”生活。

“極簡”生活嘗試了一兩年後,佐佐木反而覺得心裡的空虛感變充實了,他表示,再也不用花時間打掃和買東西後,多出的時間可以用來跟朋友相處或是旅行,擁有的東西雖然少,卻能過得更幸福。

在“斷”與“舍”的行動中,脫離了對物品的執念,達到了讓自己感覺輕鬆自在的“離”的狀態,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難做到。

不妨從自己的錢包、衣櫃、冰箱這些簡單的地方開始,留下需要、喜歡、可以給自己力量的物品,拋棄內心裡那些“有朝一日能用上”的想法。每一次整理的時間都是內觀自己的過程,這又何嘗不是生活中的一點小勇敢。

“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

有人以消費作為自我減壓的方式,覺得克制自己的消費欲就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在辦公桌上堆滿文件、家裡擺滿收藏品,似乎讓生活滿滿的才能獲得情感上的滿足感。

然而也有人反其道而行,以一種極度削減的方式,使人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為數不多的物件上,這種環境令人心緒平靜,也使人的感官更敏銳。

“我”寧可花100000元去買一幅心儀藝術家的畫作,卻不會花4000元去買一台自己並不需要的平板電腦。

在消費時代背景下,發現內心真實需求的生活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與精英階層的自我選擇。

“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經濟環保而又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放下越多,越富有”

美國著名學者梭羅認為,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實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為了驗證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諦,1845年,梭羅只帶了一把斧頭,就跑到瓦爾湖邊做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

體驗結果,如他所說:一個人,放下越多,越富有。

我們每一天努力地忙碌,用力地生活,卻總在不知不覺間遺失了什麼。“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這在當今時代的浮光掠影中更顯得深刻。

嘗試捨棄一些東西,給自己的生活騰出更多的空間,也為自己的靈魂減負。從現在開始,從衣食住用等50件物品開始扔起,希望大家能夠擼起袖子,”扔“得盡興。

扔東西指南

這50件東西你該扔了

1.線頭開始松的衣服

2.不合腳的鞋子

3.只剩下一隻的襪子

4.鬆懈變形的內衣內褲

5.質感低廉的衣服

6.整個冬天都沒戴過的圍巾

7.一年沒穿過的運動鞋

8.帶有各種品牌logo的文化衫

9.穿起來覺得自己變醜的衣服,再貴也扔

10.已經不適合當下年齡氣質的衣服

11.每次出差帶回來的酒店拖鞋和洗浴用品

12.根本塞不下自己卻幻想瘦掉能穿的衣服

13.平時根本沒機會穿到的性☆禁☆感衣服

14.磨損發黃的錢包

15.過了保質期的食物

16.冰箱冷凍室裡冰凍了很久的肉

17.缺了角或有裂痕的碗、餐盤、杯子

18.根本不會用的超市商場贈品杯

19.已經看不出原來顏色的筷子

20.攢了一大堆的外賣餐具

21.方便食品裡的調味包

22.別人送的但不想吃的土特產

23.吃完東西不想扔的包裝盒

24.淘汰下來的電鍋、高壓鍋等烹飪工具

25.已經不脆的瓜子堅果

26.有污漬卻已洗不乾淨的床單

27.用了多年的枕心

28.已磕掉了一塊角的盆摘

29.只用過一次就沒再用過的熨斗

30.已經開始發硬的拖把

31.廚房門口已用多年的地毯

32.已無法使用的檯燈

33.拉鍊壞了的行李箱

其它

34.從旅遊區買回來的不會再寄出的明信片

35.用了一年都沒用完的罐裝面膜

36.過期雜誌

37.買來才發現不適合自己的口紅

38.跟上段感情有關的所有物品

39.堆在陽臺或角落裡的快遞盒

40.不會再用到的銀行、購物小票

41.過期藥品

42.以為會用到的打包發泡紙

43.以為下次裝修還會用到的塗料、電線、地磚、地板

44.生銹的扳手、螺絲刀

45.寫不出字的筆

46.孩子已經不再玩的玩具

47.損壞的剃鬚刀

48.過時的VCD碟片

49.各種宣傳單

50.已幹掉的膠水

從一件小物品開始,堅持每天一扔,總會有些意料不到的變化悄然而至。“斷舍離”雖起源于山下英子的現代家居整理方法,可這更是一種審視自我內在需求的生活態度,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不是“因為還能用所以要留下”,而是“因為是我使用的東西,所以要珍惜對待”。

丟掉不舍和執著,你會遇見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