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語言發展的特點,抓住時機寶寶說話早
初為父母最期待最驚喜的一刻,應該就是孩子第一次開口叫“爸爸、媽媽”吧!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了。不過,寶寶發育的情況不一樣,有的說話早一些,有的晚一些。究竟什麼時候開口說話才正常呢?
1. 1-3個月
寶寶與人交流的最初方式就是哭。其實寶寶出生時的哇哇大哭,就代表他第一次開始“說話”,一聲尖叫可能說明他餓了,而嗚咽、斷續的哭聲,可能表示他需要換尿布了。
2. 4-5個月
在這個階段,寶寶會用舌頭、嘴唇、上顎等,發出簡單的“哦”和“啊”單音節,可能偶爾會蹦出第一聲“媽媽”或“爸爸”來,雖然這會讓你無比激動,但實際上,寶寶並沒有真正把這些詞和你們聯繫起來,這要到他大約1歲左右才能做到。
3. 6-10個月
這個階段寶寶會說的話更多了,當他喃喃自語或發音時,聽上去好像有意義了,這是因為他在模仿跟你說話時類似的語調和語氣。
4. 11-17個月
這階段,寶寶已經可以使用一兩個詞了,而且知道它們的含義。他甚至會練習變換聲調,模仿大人說話的語氣。同時寶寶也會漸漸地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明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5. 18-24個月
此時,寶寶的詞彙量可能已經多達200個了,其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接觸較多的名詞。同時在這個階段,寶寶學習詞彙的速度也在快速提升,每天能學會10個或更多的新詞。因此在寶寶的日常教育中,父母要多注意引導及開發。
6. 25-36個月
寶寶能理解詞彙的意思,並能將把名詞和動詞連在一起,造出雖然簡單但也完整的句子,同時,在兩三歲之間,寶寶的詞彙量會增加到300個詞。
7. 36個月後
寶寶已經能夠持續地談話,並根據談話物件來調整語調、說話模式、用詞等。
根據寶寶發育的情況不一樣,有的語言能力強一些、有的語言能力弱一點。發育晚的寶寶與發育早的寶寶相比有4-6個月的差異。不過,總有些寶寶遲遲不願開口說話,這也讓爸爸媽媽們感到著急。哪些原因會導致寶寶說話晚呢?
1. 遺傳因素
專家指出,寶寶的語言發育和寶寶的聽力、智力和發聲器官的發育有很密切的關係,這其中一部分受遺傳因素影響。
2. 環境因素
①環境因素對孩子語言的發育影響很大。
大人少言寡語,和寶寶缺乏語言交流,寶寶缺乏最基本的語言資訊,無從學習,無從模仿,語言發展遲緩是必然的。
②寶寶還沒開口,父母就馬上行動。
因為寶寶不太會說話,有時候寶寶一個眼神,或者用小手一指,父母就立即送上寶寶需要的物品。無需開口,寶寶就能達到目的,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習慣並依賴於這樣的交流方式,遲遲不肯開口說話了。
③家庭中語言體系多樣會對寶寶的語言發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多種語言會讓寶寶對同一物品、同一人、同一動作產生困惑。在理解這種區別和聯繫之前,寶寶不會輕易開口,這就造成了開口晚的結果。雖然到最後,寶寶會令人羡慕地熟練說出兩種語言,但是在最初的時候,他會很疑惑,不知道自己該說哪種語言。
3. 疾病因素
①聽力障礙:因為聽不到周圍的聲音,寶寶不具備學習發音的生理條件,也就不可能理解特定聲音所代表的意義,因而無法用語言交流。
②智力發育障礙:智力發育有障礙的寶寶語言發展也比同齡人差。
③發音器官發育異常:在確認寶寶聽力完全正常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檢查寶寶的發音器官是否正常,以確定是否需要對其進行專門的發音與說話訓練。
那麼,爸爸媽媽應該如何教寶寶說話呢?
1. 0-1歲階段語言訓練
①說給寶寶聽:
嬰兒的腦細胞是由生長環境中所得、所見、所聞的刺激來刻畫重複印象,腦細胞也是因這些刺激而獲得成長的,這些刺激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語言發展。因此,家長應該給予豐富的語言環境,給予足夠的語言刺激。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過清晰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和相應的動作傳達給寶寶。
②製造發聲的機會:
爸爸媽媽可有意識地加強與寶寶的互動,例如和寶寶發出聲音,或與寶寶說話引發寶寶發出聲音,同時父母可以主動地告訴寶寶他的視線指向的事物的名稱,這種言語提示會讓寶寶逐步意識到,每個事物都有屬於自己的名稱,可以為寶寶日後的詞彙學習打下基礎。
2. 1-2歲階段語言訓練
①多給予刺激促使寶寶講話:
身邊物品,是教育寶寶學習語言的好工具。當孩子要某件東西時,應當把他所要東西的名稱告訴他,還要告訴他東西的特點,比如:蘋果,紅色的……這不但能幫寶寶學到一些生活常識,還能幫他積累新名詞,促進語言的發展。
②滿足要求晚半拍:
當寶寶發出需求的信號時,父母不要馬上滿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裡,鼓勵寶寶說出自己想要什麼。如果寶寶說不好,父母可以先做示範,由寶寶“學舌”,再把這些東西給寶寶。
③與年紀大的孩子玩耍:
年紀稍大的孩子,其語言能力更強,鼓勵寶寶與他們玩耍,可以向他們學習表達的過程,而且孩子相互之間的學習更自然,效果也更好。在玩的時候,也學到了該學的東西,一舉兩得。
學說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爸爸媽媽的耐心引導和交流。爸爸媽媽要以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多多和孩子有言語上的互動。切勿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