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新聞

如何挑選一雙適合自己的跑鞋

跑步愛好者需要一雙好跑鞋是不言而喻的,但往往很多剛入門的跑友面對眾多的跑鞋品牌和跑鞋型號,茫茫然不知所措,問了很多人,也可能是各有各的說法,我也經歷過這種茫然的時期,希望把自己這幾年的心得共用出來,給新手們一條捷徑,“只選合適的,不選最貴的”幫助大家最快速簡單的挑到適合自己的跑鞋。本文針對的是以健康生活為目的的初入門慢跑者(一般指配速5分鐘/公里、即時速12公里/小時以下),如果是輕量、赤足、競技,競速、越野,戶外徒步的鞋子則不在討論範圍之類。

第一招,搞清楚自己是什麼腳型?

買跑鞋先搞清楚自己的腳型,一般來說,腳型分兩種,外翻和內翻。

外翻是指偏高的足弓,日常穿著的鞋底的前掌(注意,是前掌,不是後跟)外側(靠近小腳指)磨損多。適合這種腳型的跑鞋,亞瑟士叫緩衝,美津濃叫中性,新百倫叫避震。如果是低足弓,日常穿著的鞋底的前掌內側(靠近大腳趾)磨損的偏多,則是內翻,這種腳型的跑鞋,亞瑟士叫避震,美津濃叫支撐,新百倫叫支撐避震。感到不好記,下圖的矩陣表格能説明你快速理解和定位。

耐克與愛迪達也有穩定與緩衝跑鞋的產品,只不過前幾年耐克與愛迪達在行銷時並沒有詳細區別。近幾年也開始作出區分,如中性緩衝系列的Nike Pegasus和穩定系列的Nike air zoom structure。

內翻與外翻產生的過程分析:

身體緩衝階段:從腳觸地到身體重心通過腳正上方的這一過程,從腳觸地階段到支撐階段中間的過度過程,也是一個吸收能量的過程。關節與肌肉緩衝這些衝擊力的最主要手段就是旋前,所謂旋前就是足外翻。或者說,當壓力從腳跟外側向腳前內側過度的“腳外轉”,由於踝關節解剖結構功能的角度,使腳尖內旋——腳底外展——推動小腿和膝關節產生內旋,所以適當的旋前動作對降低衝擊力是有益的,而過度旋前則會使腳踝產生更多的扭轉力而增加膝和髖關節的壓力。所以旋前是正常現象,過度旋前就會出現問題,其標誌就是足弓痛,跑鞋內側比外側磨損嚴重,鞋跟壓力設計的崩潰,脛內下側疼痛。

高腳背或高足弓的跑者,這類跑者的腳型一般更僵硬和缺乏柔韌性,更不易旋前,這種腳型吸收地面反作用力的能力差,緩衝型的跑鞋可以解決此類跑者的問題。

相反低足弓的跑者更可能發生過度旋前,一般推薦穿“控制運動”的跑鞋。

內翻鞋,廠商會在鞋內側足弓處入一些偏硬材質的橡膠,幫助矯正落地時的過度旋前,而外翻鞋則需要在外側設計得更加具有緩衝性,吸收落地時的衝擊力。

用圖表來說明,下圖表是從後方看跑動時落地的右腳:

如果搞錯腳型買錯鞋款,只會讓自己越跑傷害越大,所以搞清楚腳型是挑選跑鞋最關鍵的一步。也許有人問,有沒有既沒有內翻也沒有外翻的正常足型呢?答案是有。這樣的足型,內翻和外翻都可以嘗試,建議去實體店裡試試各種內外翻鞋款,多跑幾步看看。

第二招,通過體重和跑量判斷自己的裝備量。

解釋:體重大,跑量大,必須選擇那些緩衝材料用足的大裝備量的鞋款,能給腳部提供足夠的保護,相對價格也貴一些;而體重輕或者跑量較小的,則可以選小裝備量的跑鞋,免得壓不動過多緩衝材料的鞋底。新手在選鞋時,千萬別被宣稱超輕量或裸足的鞋款迷惑住,如亞瑟士的33系列,新百倫的minimus超輕系列,Nike的Free系列,包括Vibram Fivefingers的五指系列,這些都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赤足跑步的概念後流行起來的鞋款,並不適合新手。這些系列都是適合肌肉與肌腱組織比較發達的跑者,一般都是跑齡超過3年以上的跑者,或者從小就接受過系統訓練的半專業選手。也有人會問,如果體重接70公斤,周跑量50公里,算大還是小裝備量,個人建議如果體重超過70公斤接近75公斤的話,則按照跑量來劃分,月跑量在150公里以上的算大裝備量,70公斤以下跑量超過150公里也歸入小裝備量。

第三招,通過跑鞋矩陣鎖定自己的鞋款。

通過以上兩步,大家基本能明確自己的腳型和裝備量,下面的矩陣圖可以幫助你快速鎖定適合自己的鞋款。 

鎖定鞋款後,剩下的事情就簡單了,挑顏色,挑尺碼,挑價格,如果能遇上對折期就更好了(一般新款推出之際,老款會打折,新款老款會有些微不同,但總體的設計思路是差不多的),推薦在實體店裡試腳後,再考慮購買。最後希望大家都按圖索驥,找到自己中意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