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很好,明前茶爭相口之,特別是久負盛名的龍井,那更是品之為幸,而真正的當地土龍井【十八棵的品種】,也將會在明前採摘。真正的好龍井,其實真的很貴,而為什麼那麼珍貴呢,請看我們的介紹。
在杭州西湖龍井村,龍井茶是家家有備,無論財富多少,飲龍井茶的習慣是人人都有的。
有句老話講,叫“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飯不可省。” 倘有客人進門,不管你是熟人,還是陌生人,只要一進人家門,主人讓客進門坐下的第一件事,就是請你品嘗龍井茶。
龍井茶,是杭州的名片。
按當地的習慣,主人不留客請吃飯是可以的,但有客進門,不給客人送上一杯龍井茶,則認為是有失禮儀。
無論是開計程車的司機,還是路邊賣餅的小販,都非常熱情、不厭其煩地向你介紹龍井茶的品質特點,談及乾隆皇帝與龍井茶的故事。
隨便一家茶店坐下來喝茶,主人會熱心地給你品飲的這杯龍井茶出自何地、產於何時。如果言語投機,主人還會取出不同產地、不同採制期的龍井茶,讓你作比較。
中國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唐代以前,茶字寫成“荼”字。中唐之後,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得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唐朝以前,茶的用途多在藥用,僅少數地區以茶做飲料。《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知解之。”
自陸羽後,茶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飲料。茶盛于唐,飲茶之風普及于大江南北,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標誌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陸羽也因《茶經》一書,被後人稱為中國的茶聖。“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這是《茶經》的開篇。
龍井茶得名於龍井。
龍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龍井位於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現在的龍井村。龍井原名龍泓,是一個圓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為此泉與海相通,其中有龍,因稱龍井。
龍井位於鳳篁嶺上,三國時東吳曾來這裡求雨,龍井因此而得名。
北宋時,高僧辯才居住此地,為方便客來客往,整治山林,開通山道,龍井一帶方才旺盛起來。辯才好客,每有客來,喜奉一杯自植的香茗待客,龍井茶漸漸有了名氣。
明、清以後,龍井茶聲譽鵲起,袁枚《隨園食單》贊道“杭州山茶處處皆清,不過以龍井為最耳”。
杭州西子湖畔群山之中,有一座獅峰山,這裡還流傳這一段乾隆皇帝下杭州採茶的十八棵禦茶的美麗傳說。
傳說乾隆下江南時,在獅峰山下欣賞採茶女制茶,並不時抓起茶葉鑒賞。忽然太監來報說太后有病,請速回京。乾隆一驚,順手將茶葉放入口袋趕回京城。
原來太后並無大病,只是惦記皇帝久出未歸,上火所致。太后見皇兒歸來,病已好了大半。忽然聞到乾隆身上陣陣香氣,問是何物。乾隆這才知道原來把龍井茶葉帶回來了。於是為太后沖泡了一杯龍井茶,只見茶湯清綠,清香撲鼻。太后連喝幾口,覺得肝火頓消,病也好了,連說這龍井茶勝似靈丹妙藥。
清朝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十八棵禦茶”。“十八棵禦茶”見證了西湖龍井的輝煌,向人們傾述者一個久遠的故事。
相傳清朝的乾隆皇的,享年83歲,在位60年。據說他的長壽,相當程度上受益於他長期飲用清淡甘甜的龍井茶。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久慕西湖龍井之大名,特來杭州品飲此名茶。
乾隆帶領隨從巡遊到獅峰山上,當地茶農幫他泡龍井上茶,並在桌上鋪好紙張準備請他題字。這位品茶大行家輕啜了幾口後,竟然沒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味,頗為失望地在紙上寫了四個字“淡而無味”。
然而沒過多久,又喝了幾口後,他面露異彩,細看那杯茶,湯色碧綠,芽芽直立,栩栩如生,煞是好看,幾番啜飲,只覺清香陣陣,回味甘甜,齒頰留芳,緊接著在紙上加了意味悠長的八個字:“無味之味,乃是至味。”
那股清淡之中蘊含的醇美甘甜,終於折服了這位風雅皇帝。接著就陪乾隆觀看茶葉的採制情況,乾隆為龍井茶採制之勞、技巧之精所感動,曾作茶歌贊曰:“慢炒細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從此之後,他將西湖龍井定為御用茶,年年歲歲採制送京,專供宮廷。乾隆又將獅峰山胡公廟前的茶樹封為禦茶樹,派專人看管。因胡公廟前一共只有十八棵茶樹,從此,就稱為“十八棵禦茶。
“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這優美的句子如詩如畫,堪稱龍井茶的絕妙寫真。集名山、名寺、名湖、名泉和名茶於一體,泡一杯龍井茶,喝出的卻是世所罕見的獨特而驕人的龍井茶文化。
“欲把西湖比西子,從來佳茗似佳人”。東坡居士的集名茶聯將美麗的西湖和芬芳的茶香都作了擬人化。如今杭州的茶室茶館都喜歡掛此妙聯。無論古代,當代還是現代;無論魏晉,唐宋還是明清,為茶癡狂者,大有人在,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