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你會教孩子打回去嗎?“誰打你,你就打他”這樣真的好嗎?如果不讓孩子打回去,又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說到這個話題,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當時我5歲,長得瘦小,鄰居有個年長我3歲的大個子,很多孩子都叫他“癩頭”。有一次因為玩彈珠摸了一下他的彈珠,被他掄著拳頭往臉上打了一拳。當時又痛又委屈地哭著回家,我爸告訴我,“下次他再打你,一定要打回他,這樣他就不敢再打你。”
當他第二次毫無徵兆地沖過來打我時,慌忙間想起我爸說過的話,“打回他就不敢打你”,隨即閉著眼拳頭亂揮。結果啥也沒打中就被摁在地上打了一頓,當時內心的恐懼感掩蓋了身體的疼痛感,腦袋中不停地浮現自己要被打死的念頭。
從此我不僅像老鼠撞見貓一樣躲著癩頭走,並且每次聽到癩頭的聲音心裡就發毛,甚至在那段時間總是做同樣的夢,夢見我被癩頭打死埋掉。當然,這一切都沒敢再告訴我爸,生怕他逼著我打架。噩夢般的日子持續了好久,終於有一天,癩頭由於貪玩掉池塘裡淹死了,當晚我甚至還做夢癩頭變成鬼來打我。
好在隨著時間的慢慢消逝,癩頭帶給我的陰影也漸漸沒那麼強烈了,但陰影似乎還一直存在內心某個旮旯處。
現在為人父母後,發現“誰打你,你就打他”這種“以牙還牙”式的觀念在很多家庭都有,只要覺得自己受欺負了,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覺得心裡憋屈,總想出一口惡氣。但很多時候,主張“被欺負就一定要打回去”的大多數父母,在他們的腦海總有美好的臆想,一定是欺負人的那方被自己孩子如何反擊狠揍的情形,這是美好的理想主義。但是,一定會是這樣嗎?如果打不贏呢?打不贏,對孩子來說,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好嗎?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結論呢?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各自的利弊:
“被人打,不打回去”
好處:向善、寬容
壞處:被認為好欺負,軟弱
“被人打,要打回去”
1)如果打贏(概率為多少?)
好處:自信
壞處:愛上暴力
2)如果失敗(概率為多少?)
好處:無
壞處:受挫,孩子再次證明了自己弱,不會再反抗,還會自卑恐懼,自我否定,低自尊。
這個概率可以用孩子打架贏的次數除以打架總次數。但如果未能得到準確的資料,儘量客觀地自我判斷即可。
有人說,打不贏?那就一直堅持到打贏啊!但其實很多時候,大多數孩子還未贏就已經心理崩潰。這種情形,你如果能換位思考就能知道,能堅持下去的該要多麼驚人的意志啊。所以被人打後打回去,如果打不贏,對孩子來說,比不打回去的傷害更大。有些父母不管三七二十一,讓孩子先打回去再說,結果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更恐怖的噩夢。
美國一位叫戴夫的小個子男孩,經常被班裡的一個大胖子欺負得鼻青臉腫。他爸爸是商場中的談判高手,他用最簡單的談判手段不僅幫兒子贏回了尊嚴,還讓大胖子這個兒子的敵人變成了兒子最好的朋友。他將事情分成了三個步驟:
1、結合孩子自身,選取最優應對方案
結合利弊表,“打回去”有勝算嗎?戴夫身材瘦小,對方的體型幾乎是戴夫的兩倍;從小到大被5個小朋友欺負過,戴夫從來都是被欺負的那個,證明戴夫不適宜暴力反抗,即使有例外,勝算的概率也很小,大概率是打不贏的。所以先否決了“打回去”的選擇。
2、“不打回去”但又不想“讓人覺得好欺負”怎麼辦?
讓對方“不敢或不想再打”成為現實,如果單靠孩子的力量太單薄怎麼辦?“搬大佛”。具體如何搬呢?
爸爸讓戴夫把大胖子欺負人的事情告訴老師,但請求老師先不要插手,即先不要找打人的胖子說話。如果老師輕易幫忙了,孩子的自信不僅沒能培養起來,反而養成了打小報告的毛病了。
3、實施“談判”
爸爸讓戴夫找到了大胖子,為了給戴夫壯膽,爸爸藏在了不遠處。
戴夫是這樣跟大胖子說的:“我爸爸已經知道了你打我,他很生氣。還有老師也知道了,她說她將會跟你的父母聯繫,但我都阻止了。”大胖子有點緊張和不安。無論哪個孩子都會害怕大人的介入,即使這個孩子多麼大個子,但他們在大人面前永遠都是個弱者,這種心理所有孩子都有。
“但你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做我的朋友,如果你做了我的朋友,永遠不再欺負我,我就會告爸爸和老師,說你已經改正了。並且,跟我做朋友,你可以玩我的超級跑車(玩具)……”(真會投其所好!“超級跑車”是大胖子一直想玩的玩具。)
畢竟還是孩子,大胖子兩眼放光,難為情地說:“我做你的朋友吧,我再也不打你了。我還要向你道歉……”後來不打人的大胖子真的成了戴夫最好的朋友,保護戴夫不被其他小朋友欺負。
但是一些年齡比較大的孩子,比如到了青春期,你的孩子如果這樣跟對方同是青春期的孩子談判,不僅不見效,可能還會激怒對方,他們或許會扯著嗓子嚷嚷:“想收買我?沒那麼容易!讓你爸來打我呀,跟老師告狀呀,來打我呀”。如果是這樣的話,雙方父母和老師最好碰面交談,尋找孩子們矛盾的根源,然後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還不懂得溝通,比如只有2,3歲的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大人可以用小孩的語氣說:“XX打人了,打人是壞寶寶,我不要跟你玩,我不跟你做好朋友了。”目的一是引起對方家長的注意,二是讓自己孩子知道你是TA的守護者。如果對方還總是打人,建議給孩子選擇更友好的玩伴吧。
讓孩子選擇“打回去”或“不打回去”,都是錯誤的
最後,“打回去”或“不打回去”,其實是父母直接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標準答案",有點像排除非標準答案的應試教育。其實與其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還不如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孩子終究會長大,不可能總在你的庇護下生活,當你總是灌輸他們“打”還是“不打”的標準答案後,他們也會沿用你的答案,甚至也這樣教會他們的後代,他們可能從沒思考過是否有比“打”與“不打”更優質的方法。
所以,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之後,可以問問這幾個問題:
1、你覺得怎麼樣?讓孩子發洩委屈,舒緩情緒。
2、你打算怎麼應對?引導孩子思考。
3、需要爸媽怎樣幫你?讓孩子知道,爸媽永遠是TA的支持者。
當然,這些問題待孩子3歲後才適宜這樣問。
最後,還要教會孩子理性面對問題的方法,如果採取這種應對方法,優缺點是什麼;如果採取那種方法,優缺點又是什麼。避免盲目和不經大腦的衝動行為,也避免給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