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吐槽一下自己,喜歡聽歌但容易跑調,更容易忘詞,但這聽歌的過程其實很享受。或安靜、或搖滾、或民謠......
以身作則,興趣為先,因人而異地選擇樂器(包括你的聲音),自己也聽和去瞭解音樂知識
「音樂教育研究者表示」
1、2-4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的人中,有92%的人可能獲得絕對音高感;
2、4-6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的人中,這個比例便下降到68.4%。
可見,及早地、更多地為孩子提供各種音樂活動機會和環境,並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聽覺的感知和分辨活動,是十分有意義的。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疑惑,音樂啟蒙除了能夠提升孩子的音感,還有其他積極作用?
答案必須是YES!
1、音樂啟蒙,可以促進孩子感知能力的發展
0-6歲孩子,無論是胎教還是早教,都可以從“聽”開始。
同時,也有很多媽媽早已意識到“聽”對孩子帶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比如,媽媽A從自己所關注的育兒書中得知“電視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處”,所以選擇給孩子播放兒歌、搖籃曲等。
這樣做的效果就是,即便是還聽不懂的英文歌謠,孩子小小的身體也會跟著擺動起來。
在聽的過程中,音樂傳遞的聲音促進了孩子對自身的感知!
2、音樂啟蒙,可以培養孩子記憶力
20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說:兒童時期養成的習慣不僅影響深遠,更是最重要的關鍵。
音樂啟蒙也是其中重要一環。但關於能培養孩子記憶力,我很好奇!
通過查閱專業書籍得知一個高逼格的結果:
音樂在時間流動中展開音樂形象,深化音樂表達內容。
因此,任何音樂的表演、欣賞或創作活動,都不可能脫離對音樂表像的記憶、再認和再現。所以,難怪我爸在我小時候放過的老歌,我竟然也可以完全記得調子,並且還很愛。
3、音樂啟蒙,可以培養孩子想像、聯想和思維能力
現在,有很多兒歌是配合是遊戲的,這一點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在音樂遊戲過程中,孩子喜歡模仿動作,但並不關心遊戲本身。
比如,weesing裡的遊戲曲目就特別適合和孩子進行互動。(經典程度可不用多說)
此外,我們還可發現,孩子在欣賞富有感染力、表現力的音樂作品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陶醉於充滿樂趣的想像活動之中,對音樂產生一定的共鳴。
最後,想要告訴各位寶爸寶媽們,任何教育都需要以身作則,並以孩子興趣為先。
當然作為父母,自己也可以聽和去瞭解音樂知識並和孩子討論,引導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