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過分的溺愛,最後都由孩子買單

很多孩子啊,爸爸媽媽都圍著他們轉,恨不得把全世界的愛都給他,可他們卻喊著缺愛,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寵物的愛有一致性,可以說是一種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經過意志抉擇,除了幫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外,對孩子的心靈的成長毫無幫助。 

這種父母單方面的付出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懶惰的表現,而這種懶惰,最終造成的結果卻只能由孩子自己承擔。 

這是一個發生在中國普通家庭的故事,也是從事教育行業好友提過的真實故事。 

當男孩降生到這個世界上時,並不知道等待他的是這麼多份沉甸甸的愛。 

第一份愛來自媽媽—— 

懷胎十月,經歷了分娩的撕裂,看到與自己緊緊相依數月的孩子呱呱落地,舒了一口氣的同時,也心生惆悵。 

為母則剛,在面對男孩的時候,媽媽除了堅強,更多的是一份溫柔。 

有人說是因為孕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太艱辛了,所以才會呵護至極,患得患失。 

第二份愛來自爸爸—— 

香火延續,自己身上也肩負了多一種角色。 

女人相夫教子,男人賺錢養家。爸爸覺得教育兒子是媽媽的責任,覺得自己只要對男孩的物質生活負責就行了。 

於是爸爸早出晚歸,為了男孩更加努力地拼搏賺錢。男孩睜著眼睛的時候,見到爸爸的機會很少很少。 

第三份愛來自爺爺奶奶—— 

步入老年,最大的心願無非是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 

珍惜著每分每秒與男孩相處的日子,因為自己漸漸老去,只希望能希望在這奢侈的時間內將自己的慈愛對男孩傾囊相授。 

男孩要什麼買什麼,男孩摔倒了趕緊抱起來親親,飯桌上誰也不敢和男孩搶吃的。 

男孩慢慢長大了,脾氣也隨著年齡變大。 

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沖著爸爸媽媽發脾氣,一家五口,四個人跟著男孩忙前忙後,那架勢仿佛供著什麼神明。 

一天奶奶帶著男孩出去玩,走著走著發現把男孩最喜歡的帽子弄丟了,男孩氣極了,竟張嘴就罵,甚至拳腳交加對著奶奶發洩。 

​奶奶除了嘴上哄著男孩,毫無防衛之力。第二天起床才發現身上青了好幾塊。 

這樣一個在家裡驕縱蠻橫的小“皇帝”,沒有吃過苦頭。當男孩走進社會的時候才發現,並不是所有人時刻都會圍著自己轉。 

遇到困難,沒有人會主動上去幫他;心情不好,沒有人會主動關懷他;甚至是連打好幾個噴嚏,也沒有人會關注。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都在自己的圈子裡打轉。 

男孩感覺自己沒有得到關注和重視,性格越來越孤僻,回到家依然把所有負面情緒對著家人發洩,但也僅僅是發洩而已。 

家人也只是一昧承受,男孩和他們沒有交流,除了發洩時的猙獰面目外,更多的時候都是面無表情。 

直到有一個週末,爸爸媽媽發現男孩在房間裡待到了中午都沒動靜,打開門才發現,男孩靜靜地躺在床上,邊上的遺書寫著:“我受不了這個沒有愛的世界” 

櫃子裡還有幾盒藥,TCA,抗抑鬱症藥物…… 

男孩真的缺愛嗎?從一出生就承載著三份愛的他,為什麼最終卻選擇放棄自己? 

答案很簡單:被溺愛的孩子,把家人的包容當成理所當然,卻忘了外人的世界沒有那麼多理所當然。 

關切和愛護是他們輕鬆得到的,為人處世卻是他們學不到的。 

我看過很多類似男孩的人,在家裡飯來張口,畢業了一事無成於是一心做個啃老族,還有一些,將外面遇到的挫折發洩在家人身上,卻不曾想過靠自己拼搏。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某個啃老族面對父母的勸導,反而說我變成這樣也是你們害的。 

多唏噓啊! 

相信對多數父母來說,溺愛是一種本能,不需要花費太多努力。 

但我們能滿足孩子一時的需求,卻忘了愛可以,但溺愛是最可怕的走向。

一輩子那麼長,我們總不可能陪著孩子一直走到頭。 

所以,請不要讓你的孩子成為溺愛的試驗品,拋開一昧的包容和愛護,你需要教會孩子在社會的生存能力,還有得體的教養、良好的習慣、友善的人品以及更廣闊的知識。 

這些,也是一種愛,卻絕非溺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