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了近幾年來最暖的冬天後,成都明明已經正式進入了春天,可是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幾天陽光,降溫說來就來。緊接著便是陰雨不斷,讓人覺得簡直過了個“假春天”。
下雨天對於大多數家長和孩子而言,一定都是不太清爽的回憶:免不了被打濕的衣服和書包,還要給孩子帶上雨靴、球鞋替換……接送孩子上學都變得很頭疼。
就在這樣的天氣裡,有位小學的副校長很鬱悶地發了條朋友圈,事情和雨天有關:“今天,我做了一件不受家長和老師歡迎的事,短信發出後,從沒有的寂靜,明顯感覺到他們覺得‘麻煩’。”
下雨天,能不能不進校園接送孩子?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在最近雨淋淋的天氣裡,杭州的這位小學副校長觀察到——因為下雨,家長們比往常忙碌了許多,90%進校門的家長都是一手攙著娃,一手撐著傘,身上還掛著沉重的書包。到了教學樓後,幾個孩子坐在凳子上蹺著腿聊天,前面是爸爸媽媽,甚至是頭髮花白的爺爺奶奶,或蹲或跪,幫孩子把濕漉漉的套鞋脫掉,換上乾淨的球鞋,再目送孩子走進教室。
觀察了半小時後,她覺得很難受,於是決定就這件事給學生好好上一課。隨後走進學校廣播室,對全校的孩子說:從今以後,下雨天將不允許家長進校園接送學生。
接著,她擬了一條300多字的信息,發給了班主任和家委會會長,要求他們轉發給各班家長。她又考慮了下,陸續寫了3條短信,群發給了全校600多名學生的家長——
“本周開始將啟動雨雨雨模式,今天在校園觀察了半個小時,發現很多家長背著書包,蹲在地上幫孩子換鞋。剛才學校廣播已經回饋本項不應該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已經長大,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做!
從明天開始,請各位家長讓孩子自己背著書包、撐著傘,拿著換的鞋子,在學校一樓走廊上換鞋後上樓。放學後,換好鞋,排隊撐傘出學校。
溫馨提示:雨傘請用有彎鉤的,以便掛在走廊欄杆上,所有雨具不允許被帶入教室;請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根據課程表整理書包,經常用的字典、課外書等,可放在學校櫃子裡。
請在家裡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請將本條資訊內容傳達給家裡所有可能會接送的家長處,謝謝。”
結果,3條短信發出後石沉大海,僅僅收到兩名一年級家長的回復,短短的兩個字:收到。平時很熱鬧的家長群,更是沒有半點動靜。
這位校長覺得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件不受待見的事,於是把自己的心情和發給家長的短信一起發了個朋友圈:
她之所以堅持這麼做,是希望孩子能建立起獨立的意識,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中國家庭教育培養了很多'巨嬰',很多孩子都喪失了基本的自理能力,更可怕的是,他們連感恩都很難做到。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所以,我要求孩子們回家後跟家長複述廣播的內容,希望對他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起到再教育的作用。”
到底是不放心,還是太溺愛?
這條朋友圈瞬間就被近百條評論淹沒,新聞報導底下的評論更是如噴湧一般。支持和點贊聲很多,但是也有許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太小了,強制禁止不准接送孩子進校未免太過武斷。
不少網友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即便是下雨天上學,也是深一腳淺一腳地自己走,走濕了鞋子是常有的事,現在的孩子完全無需這麼嬌慣。
支持派:
@曉燕:支持吳老師,其實不僅僅下雨天,我在很多的興趣班都能看到代勞的家長,幫孩子放好課本,鉛筆,放好水杯,然後到上課前最後一秒才戀戀不捨的走出教室。其實有時候,家長應該好好學習下,回想下自己小時候,有這麼的“幫助”嗎?
@風輕雲淡:現在大多還是獨生子女家庭,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小孩轉,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該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不是怕孩子做不好,就是怕孩子累了,全由家長一手包攬。長久以往,孩子毫無自理能力,也不會懂得感恩與珍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示範者,建議要開辦家長培訓班,不僅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參加學習,家裡要統一“戰線”,不能讓老人成為孩子的“護身符”。
@漢堡丸子小蘑菇:這是小學,孩子應當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老師說看見家長甚至爺爺奶奶或蹲或跪幫孩子換鞋,我覺得出發點是對的,學校沒有說不讓家長送,只是進了校園以後的活動需要自理,難道六七八歲的孩子不應該是這樣的嗎?讓孩子獨立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性教育家長覺得太過,那我可能會成為一個假家長。
@lxiaob0830:看清楚,是不允許家長進校園接送孩子,不是全程。如果孩子連從校門口到教室這段路都走不好,那還是去看看腦科或者看看腿吧。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家長覺得校長的做法太過了,路上交通這麼不安全,社會沒有安全感,不接送低年級孩子,家長怎麼可能放心。
反對派:
@卡布其諾的鹹味:因為是女孩,所以我們會將接送進行到底,那個十幾斤二十斤重的大書包,我恨不得幫她背進教室!
@手機用戶329075:關鍵是大家生活在這個社會沒有一點的安全感,如果安全感提升了,誰會去沒事找事的,讓孩子們獨立處理自己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pengpeng:雖然說我的孩子都是自己背書包打傘,但是那個書包真的非常重,有時候會到讓我詫異的程度。我自己讀書可從來沒背過這麼重的,而我孩子才二年級老師也可以想想,假如在一個下雨的週五,早上孩子要背書包,拎飯籃,拎各種社團用具,還要打傘,難道讓家長空著手看著?這樣大人心裡會更難過,讓長輩舒心也是一種孝道。我認為校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凡事不要走極端一刀切,也要看具體情況而定。
還有不少家長較為中肯地給出了一些建議:低年級的孩子可以接送,但是高年級的就完全不必了。或者,學校可以搭一個教學樓到校門的雨棚啊,夏天防曬,雨天防雨,這樣也沒必要操心家長把孩子送到校園內。
即便是接送孩子,也需注意方式
“到底要不要接孩子”這個問題在大多數小學家長看來,似乎是毫無疑問地“要接”。團長不禁想到此前被傳得火熱的一張圖:
△ 下雨天,爸爸為孩子撐著傘,自己渾身卻已經濕透了
僅僅是背影就已經戳中了許多家長的痛處和淚點,這是無需言說的父愛。但是,這位校長的擔憂卻是,送孩子進校園,事必躬親地給孩子換鞋、背書包……這些是否真的有必要?
甚至有許多老師在這位校長的朋友圈後感歎:“我們的小公主、小少爺養育之路,何時會好轉?”
考慮到孩子的安全問題,家長接送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與此同時,家長是否能一併給孩子傳遞獨立意識?
1、接送孩子可以理解,但不要包辦所有事情
如今許多孩子可能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接送,接送孩子,但是不要無端滿足孩子的要求,例如孩子書包該讓他們自己背,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送到校門口也就足夠了,完全無需再陪著他們走到教室門口。
2、模仿陌生人與孩子交流
畢竟家長不可能接送孩子一輩子,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教會孩子如何識別陌生人。例如家長可以模仿陌生人和孩子交流,“引誘”孩子上當,然後讓孩子認識到和陌生人隨意搭訕帶來的危害。
3、每天給孩子講10分鐘安全知識
另外,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家長也完全可以給孩子做一些安全知識的科普。例如:提醒孩子佩戴好校牌,方便識別。如果真的決定要孩子獨立上下學,應該事先讓他們熟悉道路環境,同時瞭解和孩子同路的同學有幾個,家在哪,建議他們結伴而行。
畢竟,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安全、獨立地成長。你對這位校長的做法是怎麼看的?對“接送孩子”這個問題的尺度是如何把握的,對於颳風下雨都要接送孩子的難題,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