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匠匠老師
不知道有沒有家長朋友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裡被一個不會溝通的同事氣的夠嗆。可能把口無遮攔當做心直口快;可能吧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當做獨立自強;最可氣的可能就是虛長了數十年的歲數,社交能力基本為零。也有的時候,因為自己不善於社交和表達,好好的朋友慢慢疏遠,甚至一番好意,反而因為一句話引發了誤解,結果好心辦了壞事。受夠了這樣的人,遇多了這樣的事,是不是覺得應該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免他們重蹈覆轍呢?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學會社交呢? 下面有幾點小建議, 家長盆友們不妨嘗試一下。
1、積極示範 子女是父母的鏡子,讓他們看到一個樂觀開朗的父母是好的教育手段。如果平常生活中的父母也總是一個呆板木訥的形象,拿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在人際交往中正確的使用個語言和肢體來正確表達自己的好意,所以孩子不會說話,很大程度是因為父母之中有一個人的形象並不是積極良好的溝通典範。
2、換位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換位思考是一個大人才會思考的問題,但是,你需要很早開始教會你的孩子這項技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考慮,為他人著想。這樣除了能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善意,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儘快的平靜下來。這樣的教育手法,媽媽需要經常使用。 其實在節目中的家長朋友們也可以看到,體現換位思考的一點就是要求家長在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先說出孩子的感受。 這裡就需要家長和孩子學會一些很簡單的小遊戲,比如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同樣也是在節目中出現過很多次的小輔導。讓孩子體驗社會,家庭身邊的不同角色,能夠讓他們真正瞭解到其他人的難處,學會與人合作,和諧共處。讓他們扮演醫生,扮演母親,扮演一段關係中的決策者身份。一樣的遊戲,每個家庭的結果都不一樣,家長能發現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是模樣,而孩子能瞭解溝通過程中父母的心理過程,一樣的遊戲,卻能反映出百樣的家庭。
3、實踐機會 培養社交能力前期的準備其實不多,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準則,尊重他人,不吵不鬧,禮貌用語。用平常的家庭生讓孩子體會這些準則的真正好處,接下來就是很重要的實踐內容了。社交,總是讓孩子面向一個並不熟悉的圈子,並慢慢融入其中的過程。帶孩子漸漸他們的同齡人,讓他們學會怎樣解決衝突,怎樣安慰他人(抱一抱,問聲好),怎樣體量他人(幫忙拿東西,幫不舒服的同學開門)。 實踐是最快的學習方法,在正確的家長領導和環境氛圍中,孩子的成長會快的讓每一個家長驚喜。
4、認可和鼓勵 家長的認可和鼓勵要注意很多小細節: 比如不能漫無邊際的誇獎和泛泛而談。漫無邊際會讓孩子一點點看輕誇獎的重要性,也就是從小誇到大的孩子對誇獎和從小罵到大的孩子對批評,很多時候都是慢慢免疫的。而泛泛而談啊其實對孩子影響可能會更加的不良。因為孩子的善惡觀念和是非觀念還在成型階段,需要家長針對的指出,我在誇獎你,擁抱你,摸摸你的頭,是因為你做的一件好事,而不僅僅是因為你做了“一件事”。
另外,這裡也要說:有時候好好的孩子幹了一件看起來很熊的事情,可能是之前你的哪些行為讓孩子產生誤解而造成的哦。舉個栗子~ 某一天你撒了飲料在桌上,讓孩子拿一張紙巾過來,你好去擦桌子,接過紙巾你說了一句:“兒子真乖!”不久後的某一天,你推開家門可能發現滿地都是亂糟糟的紙巾,沒准還撕成了碎片在桌子上迎風飄舞。 所以正確的誇獎可能是:“謝謝兒子,幫媽媽做家務。兒子真聰明,拿的紙巾剛剛好。” 教育無小事,但是養好一個孩子, 其實就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