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談技術,小編要說最直觀的感受——
清晰
到什麼程度呢?
演員臉上的毛孔、眼睛裡的血絲、流淚時候抽動的肌肉都看的
纖毫畢現
!
除了人物特寫,就連背景演員的一舉一動也看得清楚,甚至在你視線最遠處的路人在幹嘛你都能看到。
簡而言之——
只要你視力所及,都可以毫無壓力地看得一清二楚!
除了清晰,還有另一個感受——
流暢
,以至於小編看到某些鏡頭的時候覺得
眩暈
!
打個比方當有什麼物體從你身邊快速晃動的時候,會不會覺得暈?流暢到極致的電影畫面也會如此啊。
能達到這個效果靠得就是
“120幀每秒”
這個技術,一幀就是一副靜止的圖像,無數張圖像連貫起來就變成動態,就像
翻書畫
那樣。
如果你還是沒啥概念,不妨對比一下:常規電影裡,
每一秒會收錄24張連拍圖片
,組成一秒完整的連續影像。而120幀就是會收錄120張圖片。你用翻書畫想像一下,
用120張圖片去表現一個動作是不是要比24張圖片要精細很多,也流暢很多?
不懂?再來個更直觀的24幀、60幀和120幀的對比!(最後一個就相當於120幀每秒的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120幀的畫面會更清晰、更流暢。(當然太流暢你也是會感覺眩暈的……)
而以上這兩種感受混合在一起就產生了這部影片最重要的體驗,就是
真實
!
你想想一個抬腿的動作可以分解成多少個靜止畫面,應該是無數個吧,當然是數量越多、越清晰的才越接近真實啊!
電影畫面更是如此!所以在看電影的時候,小編就感覺自己像隱形人一樣跟著主角過了一天。
而這也正是李安砸錢砸時間搞出的
4K超清畫面
,
RealD3D的技術
和
120幀每秒
的速度想要實現的
終極目標
,用他的話就是:
“你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因為它跟眼睛很像,跟眼睛看到的角度很像。”
當然如此高清、流暢和真實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
3D眼鏡
真的要比普通的重得多
,電影后半場架著眼鏡的耳朵上方就開始有不適感了,鼻子處留下的痕跡也特別明顯!
除了技術,觀影體驗的另一部分就是故事了!李安不失水準得講了個
德州士兵的成長故事
,但若只看劇情,還是比不上李安的大部分電影吧(僅為小編的個人意見!)
電影是根據作家本•方丹(Ben Fountain)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在伊拉克戰爭時期,來自美國德州的19歲技術兵比利•林恩(喬•阿爾文 Joe Alwyn 飾),在一次行動中為了營救B班班長不惜鋌而走險衝鋒陷陣。機緣巧合被拍下,讓他成為全國的英雄。
B班因此得到了短暫的休假,他們還被邀請至球賽的中場休息時亮相,而他的姐姐凱薩琳(克裡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 飾)則勸說他不要再回前線,
林恩猶豫不決,他的思緒不斷就不斷在現實和回憶中跳躍,不斷地觀察著周圍的人與事,開始了尋找內心之旅。
電影也跟著林恩的視角,將前線殘酷的戰場與現實歌舞昇平的橄欖球場,頻頻交叉剪輯,殘酷和美好的對比,也是士兵和普通美國人民的生活狀態的對比。
還
通過刻畫林恩的家人、記者、經紀人、球迷、大老闆以及普通民眾等等,來揭示了人們對於戰爭和前線士兵的看法
,有人覺得他們是國家英雄,有人想從他們身上得利,也有人是覺得他們在做無謂的犧牲,打一場無意義的戰爭。
就如電影中的林恩在採訪時所說:
“這感覺其實很奇怪,那明明是這輩子最糟糕的一天,但我卻因此得到表彰。”
展現了
戰爭本身的複雜和矛盾
。
林恩也正是在與不同的人的觀點衝突中,慢慢樹立了自己對於戰爭和國家的認識,或者說對於自我的認識,他決定返回戰場,接受自己那份“士兵”的命運。
李安曾在國內的一個採訪中說過關於用120幀拍攝《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緣由,
120幀的清晰度和豐富的信息量,非常符合比利•林恩在戰場中的感官。
為什麼這麼說呢?李安回憶了自己曾發生車禍時瞬間的感官和思緒,“什麼樣的姿勢會更安全”“身邊的人是否有寄安全帶”“孩子坐在哪個位置,在幹什麼”……等等,他可以用10分鐘去講述這個過程,但實際發生的瞬間也許就2-3秒。而這正好跟戰場上士兵的經歷特別像。
簡而言之,
導演想表達的每一秒的信息量都巨大,用120幀的拍攝技術才能更高程度地還原戰爭本身的真實。
並且,這部戲是在回憶和現實中穿插講故事,隨著林恩的思緒變化起伏,清晰、流暢的畫面會讓這個角色更具有感染力。
▼▼▼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李安拍攝這部劇集的幕後故事,可以點擊視頻觀看《奇愛博士講電影》特輯《李安的暴露與隱藏》。
最後了,當然要說說大家該不該花200元去刷這部電影了,小編有幾點看法:
1、既然是史上第一次120幀的電影,就當
見證歷史
去看吧!
2、不要對沉浸式的體驗抱有太多幻想,並且
做好會暈的準備
。
3、如果你走得是
爆米花路線
,不管是3D/4K/120幀、3D/2K/60幀還是3D/2K/24幀,都
不適合你
……
本文版權歸廣州現代移動數碼傳播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