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淡了,很多人一到過年都有這樣的感慨。原因很簡單,我們平時的生活太過忙碌、太過豐富,於是忽略了太多關於過年的“繁文縟節”,忽略了那濃淡總相宜的“年味”。不要一味地感歎了,我們可以“從食做起”。煎堆、油角、蛋散、糖冬瓜,還有種種好兆頭的菜肴,傳統年味就在這些美食中回歸!
●“賀年小吃”手工做
俗話說,“年晚煎堆,人有我有”,還有“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所以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炸油角、蛋散和煎堆。通常廣州人在年廿四“開炸”,號稱“炸喜”。老人家說,開油鍋炸些煎堆油角迎新年,來年的日子就自然好像只油鍋——油油潤潤、富富足足。廣州人還喜歡在年前蒸年糕,寓意“年年高”。
此外,民間有買甘蔗過年之習俗。每年年前,廣州人都到市場拖著長長“尾巴”的甘蔗帶回家。據長者介紹,用甘蔗辭歲迎新不僅取其好兆頭,還有實用價值:其一是甘蔗有頭有尾,所以買蔗時一定要連頭帶尾買回來,一般是兩根或者四根,擺在屋裡,寓意家庭、事業好頭好尾;其二就是甘蔗性甜涼,具清心潤肺作用,一般過了人日(初七)便可將蔗切成片,加馬蹄、茅根之類煲蔗水,一家飲用以清熱毒、解積滯,精力充沛地投入新一年工作。
【除上述外,歷來講究吃的老廣們,連在春節期間什麼日子吃什麼,都有各種繁複的講究和規矩。古已有之的飲食習俗貫穿了賀吉、團聚、快樂迎春的全過程。】
●年廿三:“謝灶”必用桔
廣州人把“祭灶日”稱為“謝灶”,這也是傳統中的“小年夜”。灶君忙碌了一整年,這天要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職,人們為了表示感謝,給他餞行,叫做謝灶。謝灶的貢品是:一碗米、兩片片糖、一封利市、一碗清水、一包燒肉、蔗、桔、紙線等。說到貢品,以前有一句老話:“冬柑、年橙、謝灶桔”,意思是冬至拜神時要用柑桔,過年用橙,而謝灶就要用桔。舊時拜祭後,一般會把供品吃掉,除了燒肉和蔗,等初七再用來迎接灶君。
●年三十:“意頭”菜肴擔綱
廣州人的春節飲食文化,最講究“意頭”,即菜肴的諧音,一定要與發財高升、如意吉祥有關,討個“口彩”。因此,幾乎所有粵菜館年夜飯的菜名都隨節應變,“鴻運當頭”、“龍馬精神”、“金玉滿堂”等紛紛躍上菜單。
而象徵“團聚”和“盆滿缽滿”的盆菜,在年三十,成為食客熱點的傳統菜式。一般年夜飯盆菜,包括12種材料:象徵“好事”的蠔豉、象徵著富貴的鮑魚、還有瑤柱、乳豬、油雞、海參、豬手、燒肉等。
廣州人的年夜飯中,魚是不可缺少的菜肴,而且還要吃剩一點點,寓意“年年有餘”。此外,肉粒、蘿蔔粒、馬蹄粒炒上一碟,意為“人丁興旺”,一般的家庭會去買生菜,取“生生猛猛”之意……光聽名字就已感受到新一年的好兆頭。
●年初一:吃齋忌殺生
尊崇佛教眾生初一、十五吃齋的風俗,演化成廣東人大年初一吃齋的習俗。早上煲個“生菜粥”寓意“生財”。席桌上,會以齋菜素食為主。俗稱的“羅漢齋”會用紹菜,木耳、粉絲、蝦米、冬菇製成,希望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就可以大魚大肉了。
從科學角度來說,初一吃齋對身體也有好處,皆因年三十晚的年夜飯佳餚太多,如果年初一還是大魚大肉,很容易消化不良,這天清理一下腸胃,在接下來幾天再戰飯局。
●年初二:開年講究“九大簋”
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這天要吃“開年飯”。廣州人的開年飯,除包括年夜飯種種好兆頭的菜肴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健健康康之意。
傳統的開年飯要做九種菜肴,俗稱“九大簋”,寓意“開門大吉”、“財源茂盛”。菜式包括白切雞、燒乳豬、清蒸鮮魚、髮菜燜豬手、菜膽扒冬菇等。甜品則要吃腐竹白果雞蛋糖水或紅豆沙、蓮子百合糖水等,有甜甜蜜蜜、百年好合之意。
●年初七:“七樣菜”共敘天倫
初七“人日”,廣州人俗稱“眾人生日”,又叫“人勝節”。以前在這一天,全家人會歡聚一堂吃“七樣菜”共敘天倫。
“七樣菜”,顧名思義,就是指七種蔬菜,其中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芹菜、蒜、蔥、芫荽、韭菜。芹菜的“芹”諧音“勤”;蒜諧音“算”;蔥諧音“聰”;芫荽的“芫”諧音“緣”;韭菜的“韭”諧音“久”,這五種菜配合在一起,味道怎樣還是其次,主要為了過年圖個吉利。而另外兩種就按照各地的風俗和口味,靈活搭配。有些地方用魚、肉來代替,魚表示“年年有餘”,吃肉代表生活富裕,甚至也有用水果來代替的。全家人一起吃,並且每人都要吃一口。老人家說,吃了“七樣菜”,那一年就可以撿金拾銀髮大財了。
如今,廣州人多在這天設豐盛的家庭筵席,以示慶賀。
●正月十五:款款湯圓鬧元宵
元宵給新春佳節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也製造了另一個高☆禁☆潮。在廣州,吃湯圓仍是鬧元宵的重頭節目!
上世紀80年代,廣州一度盛行手工自製湯圓,忙活完,剩下的湯圓粉全給家中幼小的子孫們當橡皮泥使。後來袋裝的元宵粉上市,大家直接和水捏成湯圓。再到現在的機器批量生產湯圓,直接放水煮食。
廣州的傳統湯圓一般是麻蓉餡,用的是黑芝麻,炒香後加入豬油、糖粉拌好。咬開後,內餡隨著白色的糯米皮子緩緩流出,很是誘人。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