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牙膏兄弟企業Intel剛剛正式發佈了第七代酷睿處理器,代號Kaby Lake,跟以往一樣,首發的依舊是Y系列超低電壓版和U系列低壓版,而更多的型號估計要明年初才推出。
Kaby Lake處理器架構方面並沒改變,依舊採用14nm工藝,但按照Intel的說法,這應該稱為14nm Plus,是Skylake時期14nm的深度優化版,而這次改進,號稱可以獲得12%的性能提升,再加上頻率上的提升,性能提升幅度可達16%。另外,Kaby Lake支援更先進的Speed Shift技術,簡單來說,就是讓處理器的Turbo Boost睿頻加速回應時間更快。例如六代i7需要100ms的時間才能睿頻至3.5GHz,而七代i7則僅需要5ms則可以睿頻至3.5GHz,這樣顯然可以降低延遲,提高突發回應速度。
除了處理器性能之外,Kaby Lake升級了內部的OPI匯流排,這次是預設開啟了PCI-E 3.0x4的支援,這對於NVME系列的固態硬碟來說簡直就是如虎添翼,對於系統整體的性能來說,提升是巨大的。至於GPU方面,跟Skylake並沒太大的不同,常規的提升了GPU頻率,但重點改進了視頻解碼,特別是支援日後主流的H.265視頻解碼。
總結一句,Intel宣稱自家全新的Kaby Lake處理器擁有12%的性能提升,4K視頻播放CPU+GPU功耗降低至1/20,處理器整體功耗降低至1/6,電池續航可延長2.6倍,當然大家都知道主要是頻率的提升。上面是Kaby Lake的一些新特性,而新發佈的第一批處理器,Y/U系列都是“2+2”設計,即雙核心CPU、GT2 GPU核顯,而且都支持超執行緒,熱設計功耗分別是4.5W、15W。但命名上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特別是定位於Y系列超低壓處理器的Core M。
從Skylake開始,Core M就分為了Core M3、M5、M7三檔處理器,這樣的命名非常直觀,跟Core i3、i5、i7類似,性能等級一目了然。但到了Kaby Lake,命名規則發生了詭異的變化,Intel保留了Core M3,但把Core M5改為Core i5、把Core M7改為Core i7。
更通俗的說,按照以往理解,本應稱為“Core M5-7Y54”的處理器,在新的命名規則下則被稱為“Core i5-7Y54”,而本應稱為“Core M7-7Y75”的處理器,在新的命名規則下則被稱為“Core i7-7Y75”。
而U系列處理器,命名規則並沒有發生改變,依舊分為Core i3、i5、i7,例如七代處理器則是“Core i3-7100U、Core i5-7200U、Core i7-7500U”。也就是說,Core M搖身一變成為了Core i系列,以後我們說i5、i7的時候,要記得,即便是i5、i7,既有超低壓版的型號(Y系列),也有主流低壓版的型號(U系列),也有發燒級的型號(HQ、MQ等系列)。
最後,小編覺得,Intel最近幾年實在太不厚道,牙膏擠了一遍是一遍,而Core M搖身一變成為Core I,一方面可以讓定位看起來更高端,而更重要的是,價格可以賣更貴了。例如Core i7-7Y75,本應該只是Core M的貨色,價格卻賣到393美元,跟發燒級處理器一個價了,如此的做法實在讓人感到有點失望。但歸根到底,只能怪老對手AMD在移動市場實在太不爭氣,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筆記本,採用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來自於Intel,如此一邊倒的市場佔有率,也讓領頭羊Intel無法感受到一絲壓力。
或許我們該寄望一下,AMD的Zen系列處理器能打破這個格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