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宮廷美食,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海參魚翅,皇家宴席總是窮奢極欲,豈不知,皇家諸多美食也曾是吃習慣了的俗菜。
今天就給大家扒一扒,這些從宮廷流出來的民間美食。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愛吃烤鴨,並流傳“日食烤鴨一隻”的說法。宮廷裡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
隨著明成祖(即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 至今全聚德烤鴨也收到很多人的喜愛。
【 涮羊肉 】
涮羊肉傳說起源於元代,當年元世祖忽必烈統帥大軍南下遠征。一日,人困馬乏饑腸轆轆,他猛想起家鄉的菜肴——清燉羊肉,於是吩咐部下殺羊燒火。
正當伙夫宰羊割肉時,探馬飛奔進帳報告敵軍逼近。廚師急中生智,飛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裡攪拌幾下,待肉色一變,馬上撈入碗中,撒下細鹽。忽必烈連吃幾碗翻身上馬率軍迎敵,結果旗開得勝。
籌辦慶功酒宴時,忽必烈特別點了那道羊肉片。廚師選了綿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種佐料,將帥們吃後讚不絕口。廚師忙迎上前說:“此菜尚無名稱,請帥爺賜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從此“涮羊肉”就成了宮廷佳餚。
【 豆汁兒 】
嚴格來講,豆汁兒的起源並不在宮廷,而是一種傳統民間小吃。作為一種發酵類小吃,口味並不能被輕易接受,但絲毫沒有影響皇室貴族對於它的偏愛。
有人說,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實喜歡喝豆汁的並不局限於民族,也不拘貧富。舊時,有穿戴體統者,如果坐在攤上吃灌腸或羊霜腸,就會被人恥笑,但在攤上喝豆汁則不足為恥。
【 鹵煮火燒 】
最初的鹵煮出自於宮廷的“蘇造肉”。據說在清朝光緒年間,河北三河縣有位姓趙的人和如今“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陳兆恩一起賣蘇造肉。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普通人吃不起,所以他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鹵煮火燒。地道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不好吃鹵煮火燒的。
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裡舀一勺老湯往碗裡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
【 豌豆黃 】
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
來人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 驢打滾 】
據說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禦膳大廚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麵的盆裡,這可急壞了禦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到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新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呀?”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從此,就有了“驢打滾”這道小吃。
【 乳酪 】
乳酪在元明清三朝,曾只是皇家才能獨享的美食,由於其工藝秘方從不外傳,因此即便是當年的高官貴戚也難得一嘗,普通人更是聞所未聞。後來隨著清廷的衰亡,這道宮廷小吃也隨之散落於民間了。